满族民间说部,是指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旨在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满族讲唱说部主要在氏族内以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早期说部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遂改用汉语讲唱。因其体式与汉族民间艺人的说书比较接近,每部书可独立讲述,故称“说部”。
2006年5月20日, 满族说部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Ⅰ-12。 [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满族说部”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满族民间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 / ulabun”,是家族传程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有谚曰:“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讲古,就是利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在这里,讲古已经不是一种单纯性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进行民族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满族说部以说为主,或说唱结合,说唱时用满族传统的以蛇、鸟、鱼、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伴奏。世代萨满口传的说部里,有人类黎明时期的原始生命科学理念,如“天宫大战”讲述人的生命是从水中诞生,这一理念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说部里神圣的萨满祭祀神歌、神词里,还传承着族源从那里来的史话、为古代环境保护而规定的族规祖训,延续着族群在大森林里的生存。
纵观满族说部的用语变化,最早是纯满语的,以后出现了满汉合璧的,最后全是汉语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满汉文化的融合。
传承价值
与现有的满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比,确实具有着其它满族文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特殊价值。
首先,满族民间说部,是满族人民自己创作并传承的满族文学作品(只有其中的个别作品为八旗中的汉军创作)。这些作品不但系统而全面的反映了历史上满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充分而准确地表述了满族人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次,这些民间说部都是民间艺人、萨满、氏族酋长作为本民族或本氏族历史,讲述给后人的,说部虽有艺术加工,但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叙述要素,都是真实可信的。这对于基本上没有录史传统的满族来说,说部的章章节节都具有着极为特殊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满族文明史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传承现状
由于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古老、单纯凭借口述的说部讲述活动渐渐失去了阵地,有很多的满族青年已不知道“乌勒本”说部这个词了,更不知道讲述说部的规矩和意义了。熟悉满族文化传统的长者和说部传承人逐年谢世,给满族文化造成了很大损失,而健在的传承人也都年逾古稀,疾病缠身,他们没有培养出新的传承人。能用满语讲述的传承人只有何大娘了,满族说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保护措施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满族说部的抢救工作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2002年,吉林省成立了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满族说部的抢救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而且省内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作。吉林省健在的说部传承人有10位,并对其讲述的说部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建立了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方面的档案资料库,已收集了35部说部。而作为满族说部抢救与保护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已经整理成书稿并计划出版的有10部,包括《红罗女的传说》《比剑联姻》《女真谱评》《金兀术传》等。专家们认为,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者们对说部艺术的记录和整理应采取复原的立场,即追求原汁原味,要求呈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满族说部”项目评估合格,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满族说部”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济公传说》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耿村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