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产生和流传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带,以渔业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很高的科学价值、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已经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古渔雁”式行踪在世界范围内多已绝迹,唯独辽河入海口还有遗存,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2006年,古渔雁民间故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久以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就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在几千年的迁徙中,饱尝了大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潮浪的淘练,形成了宝贵的、沉淀深厚的渔雁文化。
流传于辽河口海域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历史上,生活在境内二界沟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春来秋去,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被人称为“渔雁群落”。正是这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落,演绎了盘锦海域及沿岸这些内涵丰富、神奇美丽的“古渔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为“古渔雁”民间文学。
古渔雁口头文学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古渔雁民间文学以口述史的方式,比较完整地记述和反映着这一古老的人类文明,其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古渔雁文学中关于古代渔具、造船、航海、加工的经验和技术的传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古渔雁文学中体现的敢于冒险、敢于开拓新航线、敢于发现新渔场的开拓精神,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净化海洋环境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盘锦大洼县二界沟古渔雁口头文学记载了人类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赐、制约下曾经的迁徙渔猎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也没有停止。古渔雁行踪,在中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惟独在辽河入海口还保留着,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