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山家族有“说书讲古”的传统,家族中的一些长辈都擅长讲故事,许多故事都已在其家族中传承了许多代。谭振山广采博收,对其前辈传承人的故事精心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故事特色。谭振山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区域与农耕生计特征,反映了辽河平原农耕民众的生产生活、理想与愿望。谭振山民间故事主要有闯关东故事,道德训诫故事,辽河流域的山水风物、风俗传说,精怪故事,生活故事,东北地区历史的各类人物传说、笑话等。谭振山民间故事其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故事不突出形体渲染,而注重语气和表情,风格质朴而具有感染力,语言生动鲜活,幽默风趣。
2006年5月20日,谭振山民间故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Ⅰ-20。
在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有一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老先生,辽河流域丰腴的民间文化沃土,为谭振山民间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滋养。生长在农耕文化氛围里的谭振山,祖上是1799年从河北省永平府乐亭县谭家庄迁移到关外的,在关外辽河平原定居200多年,到谭振山这辈已是第七代。谭氏家族素有“说书讲卉”的传统,受到家庭的熏陶,谭振山家族前辈们,如祖母孙氏、继祖父赵国宝、三伯父谭福臣、兄长谭成山、舅父崔文作等至亲都是当地讲故事能手,那些充满民间色彩和习俗的精狐鬼怪故事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脑海中汇集的大量民间故事信息中,除了家族故事外,还有当地教书先生们,包括国生武、李玉树、刘万信,以及乡邻沈斗山、张学富、刘万祥陈国相等人的故事,既有历中人物传说也有扬盖征亚故车还右道德训诫故事。谭振山自幼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小时候还曾读过四年书,此后一直存家务农,他从小就具有过人的记忆能力和讲述能力,对于社会上流传的故事过耳不忘。14岁时已经开始在村里讲故事。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多个历史时期,这也为他的故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中对谭振山影响最大的是祖母孙氏,谭振山遵循奶奶用故事讲述的,人要有德有义。说来也怪,只要一听奶奶给他讲故事,他就变得特别温顺听话,而且听一遍就能记下来,并能学得活灵活现。正是从那个时候,民间故事开始深深扎根在谭振山的心中。
传承价值
谭振山故事讲述辽河平原农耕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知识与智慧、理想与愿望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继续的传承能够使传承人或更多的人从故事中活动更多的认识、启迪、升华等如何充分挖掘故事讲述与故事讲述者背后的文化涵义等一系列的启示。
传承人物
谭振山,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男,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2007年6月5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辽宁省新民市申报 。项目名称:谭振山民间故事。
保护措施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到来和文化意识的觉醒,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保护民间文化。
1986年对谭振山民间故事文学的整理就已经开始,1988年沈阳市和新民县共同编辑的《谭振山故事选》出版,新民县印刷厂印制(内部发行)。
2006年5月,“谭振山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谭振山民间故事”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沈阳新民市就成立了南市长挂帅的保护小组,派专人对谭振山的故事进行文字整理、录音录像、建设数据库和网站等。录音录像工作消耗了老人大量的精力,身体抱恙,文化馆送来了4000元安排老人体检。
2007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谭振山老先生口授江帆教授整理的《谭振山故事精选》。作者对谭振山做了22年的跟踪调查,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谭振山讲述的1040个故事,记述了辽宁省新民县故事的流传生存情况,分析了优秀故事家个人在故事传承中的作用,而且回答了许多大家关心的民间文化在现代化走势下的问题。2009年5月至10月,辽宁省新民市文化馆为保护好谭振山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了1062个故事。2010年,《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在台湾出版。
2010年在辽宁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艺术薪火传承拜师会上,谭振山首度收徒,收其孙女谭丽敏为正式弟子,为中国民间文学血脉相成搭建起了传承的桥梁。
2015年沈阳市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市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的评估内容及县区文体局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并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一专门独立保护机构。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先后共拨出1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以说,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下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取得初步成果。“非遗”保护中心已出版《谭振山故事选》、《奉天落子明星》等书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民市文化馆获得“谭振山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谭振山民间故事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新民市文化馆(新民市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河间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