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
2006年5月20日,四季生产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24。
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起源于何时,由于哈尼族先民没有文字,《四季生产调》起源的具体时间不见文献记载,这个问题已不可考证。但是,哈尼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文化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四季生产调》又是其梯田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说,《四季生产调》的出现相当遥远。
按照哈尼族先民的迁徙历史推断,哈尼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应该不早于西汉,不晚于唐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把汉代之前“西南夷”的社会经济分为“耕田有邑聚”、“随畜迁徙”和“或土著或移徙”三种类型。这里说的“西南夷”,泛指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所有族群,当然包括哈尼族先民。但是,哈尼族先民的社会经济属于哪种类型,很难断定。不过,唐代初年,哈尼族先民已定居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唐代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特产》中写道:“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这里说的山田,就是梯田;这里说的“蛮",应该是哈尼族先民,因为在云南境内,只有哈尼族的梯田是一流的,堪称“殊为精好”。这说明,唐代时,哈尼族先民的梯田稻作技术已很成熟。由此可以断定,《四季生产调》诞生于唐代之前。
《四季生产调》作为哈尼族梯田稻作技术的经验总结,唐代时已是非常成熟的歌谣。《四季生产调》起源距今,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传承价值
《四季生产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直白、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风格给人以亲切感人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口传心授的《四季生产调》都在哈尼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
《四季生产调》不仅具有文学、音乐方面的价值,而且在哈尼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也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研究人类梯田稻作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活实用价值
《四季生产调》与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农业生产的教科书,也是哈尼族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四季生产调》的字里行间,几乎都在讲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活常识以生产知识为例,《四季生产调》详细地介绍了每个季节乃至每个月梯田稻作的程序,从泡田、打埂,一直讲到育种、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割谷、打谷、入仓,详细地说明了梯田稻作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技术要求、注意事项。哈尼族农民就是一边哼着《四季生产调》,一边按照《四季生产调》讲的稻田耕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开展稻田耕作的。至于生活常识,在《四季生产调》中也是随处可见。如什么时间来什么鸟,什么时间开什么花,什么时候鸡鸭发情,什么时候牲畜爱动,什么时候人该做什么事情,等等,都有交待。《四季生产调》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民间歌谣中是独一无二的。
民俗学研究价值
《四季生产调》详细地记述了哈尼族的节庆活动、宗教祭祀,以及生活习俗,是研究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不可替代的民俗学资料,具有极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节庆活动在哈尼族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哈尼族重要节庆,在《四季生产调》中都有反映,如祭寨神、六月年和十月年等。《四季生产调》不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什么时间过什么节,还描写了节日期间做什么、怎么做。这些描写,对哈尼族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研究哈尼族节庆习俗的重要材料。《四季生产调》还描写了一系列大型的祭祀活动,也描写了很多小型的祭祀活动,并且对祭祀活动的时间、方法、祭品,甚至祭品的形状和颜色等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科学研究价值
《四季生产调》总结了哈尼梯田生产过程中许多独特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哈尼族梯田稻作农业生产,研究梯田稻作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四季生产调》中记载的这些生产知识,是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它既是生产实践的经验,又是宝贵的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外来强势文化大量涌入,哈尼族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能系统传唱《四季生产调》的长辈艺人和祭师已屈指可数,潜心学习四季生产调的年轻一代哈尼人凤毛麟角。《四季生产调》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四季生产调》的汉语译本,大多数翻译质量不高,句子拗口,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韵味,影响了《四季生产调》的传播和欣赏。
传承人物
朱小和,男,1940年9月出生。2007年6月,朱小和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项目名称:四季生产调。
保护措施
198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该书由白祖额收集、段贶乐翻译。
2010年7月,云南民族出版社推出了最新版本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这是以哈尼文、国际音标、单句直译、单句意译、整体意译的对照体为形式出版的。此版本在前一版本基础上增加了白们普的演唱,此部分哈尼文记录由杨学真完成,汉文翻译由白金山,龙元昌完成,国际音标由陈拉抽完成。 “四季生产调”虽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内容相同。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四季生产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刘三姐歌谣》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玛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