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龙舞》
阿标
2024-03-14 22:12:26
0

3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

直至21世纪10年代,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2

据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汉代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5~9条龙,龙可长达数丈。经过2000多年的创造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相当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艺术),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

传承价值与现状

对古典舞的影响

1

中国古典舞是在提炼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中国舞蹈艺术的典菹,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从它的基本动律、舞姿形态及运动轨迹来看, 其体势,总呈现为一种回旋状态,回旋状态即“ 圆” 一— “转”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中国古典舞动律形态与身法最显著的特点,故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划圆的艺术” 。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中国古典舞始终与“圆”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即“ 万变不离其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拧、倾、圆、曲"为核心的动律形态。

而在“ 龙舞” 表演中,以单龙为例,龙舞开始时总是先绕场一两周一—圆场,勾画出一个圆形无极图, 然后开始耍龙, 舞龙队伍的成员将龙头、龙身、龙尾依次先后从上而下划8字,形成整个龙体的S 形游动, 《百戏竹枝词· 龙灯斗》诗题解说:其龙灯” 以竹蔑为之,外覆以纱,婉蜓之势亦复可观。“龙舞的运动形态非常明显地呈现为一种循环变化、婉蜓曲折的形态, 它的形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回”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典舞袖舞中,身袖不可分,水袖借助身袖的"拧、倾、圆、曲”和住复回旋如龙的动势, 才能有“ 长袖以隧回", 故中国古典舞袖舞的“ 身袖合一“ 体现着龙舞”回”之意象的形式美。

文化价值

“ 龙舞” 作为“龙文化” 艺术的代表.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华夏精神的象征。“龙舞”是以一种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传达行人们内心的愿望和希冀,表现着人们对龙图腾、对生命、对宇宙的崇拜,龙文化既体现了“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 也体现了华夏人民继承与发扬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舞龙是对龙的一种形象化和具体化, 其表现形式受它所要表达对象的限制,因而,舞龙表演形式是随着龙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呈现所的“龙”,是最完美的中国现代龙的形象,与古代龙有着巨大差异。“龙”的外部形态由春秋前的匍匐爬状、结构粗糙、蛇身兽头到战国以后的刚健有力、结构复杂,再到宋代以后的蜿蜒多姿,通体华美;其气势上从春秋前的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到战国以后的不可一世的蓬勃之势,再发展到宋以后其保留不可一世的豪气,退却了原本的刚猛 。 通过劳动人民的聪智才慧,“龙”的外形与神韵不断发展与丰富,创造出了一条活灵活现,气势蓬勃的“龙”。

流派价值与现状

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有群众参与性。

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

湛江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

浦江板凳龙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陷入窘境,亟待抢救与保护。

长兴百叶龙作为中国汉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 [5],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时代的变迁给长兴百叶龙的有序传承带来了影响,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生存危机。为保护、传承百叶龙艺术,长兴地方政府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个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奉化布龙的文化价值较突出,且民间流布的生态环境面临潜在的危机,故地方政府已将它率先列入保护范畴。1990年,奉化布龙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奉化布龙被浙江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泸州雨坛彩龙的龙头造型独特,主要依据泸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的龙头设计,额高,嘴短,双目突出可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既威武有神,又憨愚可亲。龙身用竹篾扎制成骨架,分组分节,可长可短。整个龙身用竹篾扎成圈,相互串联,套上龙衣后灵活多变。龙尾也区别于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呈鲢鱼状,极富情趣。时下,雨坛彩龙同样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急需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

资料综合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
2024-03-23 10:08:59
非遗 | 江西传统舞蹈《婺...
婺源傩舞流传于江西省婺源县,兴于唐代,历宋元两朝,盛于明初。婺源傩...
2024-03-23 10:08:21
非遗 | 新疆维吾尔传统舞...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2024-03-21 16:03:14
非遗 | 青海同仁传统舞蹈...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
2024-03-21 15:59:00
非遗 | 西藏传统舞蹈《山...
“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汉语又称“锅庄”。作为藏族传统舞蹈...
2024-03-21 15:55:24
非遗 | 云南景洪传统舞蹈...
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
2024-03-21 15:55:0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