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南等地区传统戏剧《曲剧》
阿标
2024-03-23 22:10:15
0

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一种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八大剧种之一,河南第二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剧音调优美,属于曲牌体,唱腔曲牌多达150余个,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这是曲剧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题材一般多为民间故事、家庭生活,擅演悲剧和小喜剧,唱、白通俗易懂,代表剧目有《李豁子离婚》《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屠夫状元》等。

历史渊源

1

渊源背景

曲剧是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洛阳称“洛阳曲子”,南阳称“南阳大调曲子”)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形成发展起来的。洛阳曲子与南阳大调曲子原本是一种庭堂、地摊坐唱形式,多是业余演唱。清朝末年王凤桐进行革新,将洛阳曲子和南阳大调曲子相融汇,又与民间的高跷表演相结合,很快在洛阳、南阳一带流行起来,被称之为“高跷曲”,演唱时不分行当,一边踩高跷,一边唱曲子,有三弦等乐器伴奏。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洛阳、南阳等地走上了“高台”,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高台曲,又称之为“曲子戏”。

发展情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曲剧艺人在洛阳、南阳等地走上了“高台”,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高台曲,又称之为曲子戏。曲剧搬上舞台初期,仍然保留着高跷曲的表演痕迹。表演不讲程式,人物上场,一般是背对观众,退至台中亮相,而后踩着〔大起板〕之类的音乐节奏跑圆场、走剪子股,如踩跷打场子一般,跑完一定“路数”再唱。化妆、行头极简陋,甚至常穿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略加点缀。没有锣鼓伴奏,打板的仍然要帮腔,戏班组织多是业余性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曲剧的各行当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也掌握了一定的表演程式。武场(打击乐)也不断健全。民国二十五年,宜阳县成立了宜阳戏剧学校,曲剧艺人蓝辑吾等在校任教,并开始试用锣鼓等打击乐伴奏。民国二十六年三月,曲剧艺人金权、金杯、胡定等在开封同乐戏院演出《蓝桥会》、《漫山》、《周老汉送闺女》、《小姑贤》等。

抗日战争期间,洛阳一带很多学校组织宣传队,用曲剧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王飞庭曾为曲剧编写了《夫妻从军》、《守义不屈》、《逃难》、《空战前夕》等二十多出现代戏。周口也有南阳曲子戏在演唱。十岁的张新芳在邓县加入曲子戏班学艺,成为曲剧第一代女演员。

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开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樊粹庭、陈素真等曾到内乡马山口,观看郭振基、柴清奇曲子戏班演出,并亲自指导,帮助化妆,传授技艺。京剧鼓师席筱朋在南阳为健全曲剧音乐伴奏,特别是武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民国三十二年,曲剧演员李金波、张风禄等组成抗建剧社,这时文武场已经比较健全,戏装已有蟒、靠、朝靴等,道具也有了刀枪把子等。同年,流亡到潭头寨(今属栾川县)的河南大学在校女学生,为了庆祝“三八”妇女节,改编了《红楼梦》,排演为曲剧(张长弓谱曲),并按剧本规定的环境,制作了布景,自下午七时演至深夜二时,全校师生以及潭头寨村民前往观看,无不交口称道。从此以后,河南大学每逢节日,必演曲剧,并配有布景。先后演出的剧目有《吵婆家》、《水漫蓝桥》、《状元祭塔》,还改编演出了明传奇《汗衫记》等。在抗日战争中,曲剧不仅在省内的很多地区广泛流行,一些班社和演员还到了安徽界首、临泉,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有的到宝鸡、天水、兰州,有的到了湖北西北部城乡,进行演唱活动。

民国三十六年新生曲剧社到郑州新华舞台演出,国民党军警借口戏班内有共产党,强迫“登报声明”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原有的曲剧班社进行登记整顿,先后组建洛阳市曲剧团、郑州市曲剧团、开封市曲剧团、新乡光明曲剧团、渑池县曲剧团、偃师县曲剧团等。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开幕,河南全省有二十五个曲剧职业团体,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洛阳、南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地、市的曲剧代表演出团,参加了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演出、演员、导演、音乐等多项奖。

1982年底,河南省已拥有曲剧职业剧团四十三个,同时湖北、山西、安徽、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一些曲剧职业团体。

2006年,曲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曲剧本科班,为曲剧增添新的血液

传承保护

2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曲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和活力,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的高级表演人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河南省传统...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
2024-03-25 15:43:48
非遗 | 安徽河南湖南地区...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
2024-03-25 15:39:43
非遗 | 河南省太康传统戏...
太康道情戏是河南省太康县的戏曲剧种之一。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
2024-03-23 22:28:46
非遗 | 河南等地区传统戏...
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
2024-03-23 22:10:15
艺术 | 河南省汉族戏剧《...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
2024-03-23 17:05:17
非遗 | 河南地区传统戏剧...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
2024-03-23 17:00:2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