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非遗《端午节(西塞神舟会)》
阿标
2024-03-20 17:35:11
0

3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又名“龙舟会”,是流传于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农历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中国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活动。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

历史渊源

2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已有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端午节习俗中保留较为古老的民间节祭活动,其具体起源已无法考证。

“西塞神舟会”在解放前称为“厘头会”,“厘头会”是募集建造“神舟”资金的民间组织。常设有8人负责,每年以其8人为首,率16户轮流主办“神舟会”,直到1950年已经停办了。解放后,因各种原因,该会的所有活动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复“西塞神舟会”。由几个老人从扎制一只小船开始,规模逐年扩大,“西塞神舟会”的成员一直保持在40人左右,主要负责的有5人,每年负责组织开展“神舟会”的活动。

文化特征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是民众自发组织神舟会,举办以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西塞神舟会”是西塞山区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一方面挂艾叶,插莒蒲,饮雄黄酒,采药煎汤沐浴,防病于未然;同时,又借助于“龙舟会”的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前者是经验性的保健措施,后者是心灵上的诉求,两者结合,共同表达了民间端午节俗的核心主题。

“西塞神舟会”在打平安醮这段时间中,还有“偷红鞋”的习俗。所谓“偷红鞋”,是指在神舟上供奉送子娘娘的后仓里放置了一些纸糊的小红鞋,民间相传不孕妇女如果趁人不注意悄悄“偷”走船上的红鞋,回家后藏在枕头下,送子娘娘可以保佑生子。倘若今后果然得子,次年一定要到神舟会上还愿,做双红鞋还到神舟上,并捐些钱财给神舟会。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集中生动地表达了古代民间端午习俗的内容,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自纪念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结合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舟会的活动也与祭吊屈原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使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神舟会活动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富有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对“西塞神州会”实施保护,包括投入一定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还重视参与国际间合作等。但同时“西塞神舟会”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首先是维护经费不足,“西塞神舟会”的维护资金主要靠募捐,政府有补助一些,但花费每年在递增,原有较多设施都已经老化、陈旧需要更新,神舟宫需要修葺,资金缺口较大;其次是保护性人才匮乏,老艺人去世,年轻人学艺没兴趣,传承面临巨大问题;后期是地方对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申报积极,管理不力,“神舟”制作、下水的区域被大量煤场等工业企业包围,活动空间被压缩,周边环境脏乱差,活动安全性令人堪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西塞神舟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

传承人物

贾德生,“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西塞神舟会”会长。

刘会伦,“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退休以后加入西塞神舟会,成为这个有着40多位会员的民间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保护措施

2009年与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汩罗市“汩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一起,作为中国端午节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5年7月1至3日,由中国民协、湖北文联、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等主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湖北民协等承办的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黄石召开。研讨会围绕黄石“西塞神舟会”所衍生出的端午民俗并结合传统节日保护与屈原文化研究展开充分的论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石市群众艺术馆获得“端午节(西塞神舟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端午节(西塞神舟会)项目保护单位黄石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浓郁父爱:50款父亲最喜欢...
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努力工作、肩负无数责任,无论是为...
2024-06-15 19:45:04
非遗 | 贵州省黔南苗族传...
“水书”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先民创制的的雏形文字。水书习俗是水书...
2024-03-29 13:01:46
非遗 | 湖南省江永县传统...
女书习俗,湖南省江永县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
2024-03-29 12:56:43
非遗 | 中国农业博物馆传...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
2024-03-29 12:56:12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节日...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
2024-03-29 12:51:17
非遗 | 宁夏回族自治区传...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
2024-03-29 12:44:1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