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湛江人龙舞),广东省湛江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湛江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2006年,龙舞(湛江人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4。
湛江人龙舞源自东海岛东山镇,始自于明末年间。当时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东海岛一带,适逢中秋时节,明军将领为鼓舞军心士气,便编排了这个舞蹈。从此,湛江人龙舞便成为东海岛人的传统表演项目,代代相传,青壮年人人都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发展。
传承价值
事物的功能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湛江人龙舞”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雷州人民的生活之中,并在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着自身的多种社会价值功能。
经济价值
“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石,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体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经济资源,为体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反过来,高水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动了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湛江人龙舞”作为一项民间文化形式,同样具有这样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湛江人龙舞”为重要内容而形成“东海岛开发区”和“湛江工业博览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湛江人龙舞”不仅带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扩大了地方的社会知名度。
文化价值
“湛江人龙舞”作为一项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自问世以来,之所以一直深受当地及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各种大型的民间文化节、艺术节、民俗节上屡获嘉奖,是因为它独特的结构和表演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历代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种寄托及表达方式。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湛江人龙舞”作为中华“龙”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龙”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因此,从事“湛江人龙舞”这项运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与锻炼,它更能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还能增进对民族文化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起民族的自强和自豪感,使这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4]
传承状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湛江湛江人龙舞,原有的祭祀、信仰等功能已经弱化,更多的是用于娱乐表演,仅仅是被欣赏而已,再者西方的体育文化的侵入,原有的社会基础早已不存在,因此,作为湛江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湛江人龙舞要传承与发展下去,就需要革新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湛江人龙舞)”项目保护单位湛江人龙舞艺术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罗家宝,男,1930年生。出生于粤剧艺术世家,自小随父亲罗家树学戏,后拜陈锦棠为师,其唱腔集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之长,并从自身声音条件出发,而创造了自成一格的“虾腔”,具有低音响亮厚质、共鸣和谐、吐字清晰、行腔朴实自然等特点。其舞台表演遵循传统程式设计人物形体动作,依靠细腻唱做结合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彰显出及其深厚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出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致力于粤剧艺术的传承,其弟子大多已成为粤剧界主力,为弘扬、发展粤剧艺术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