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汕尾滚地金龙),广东省汕尾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龙舞(汕尾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2006年5月20日,龙舞(汕尾滚地金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4。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在南宋时期,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黄氏始祖黄簪善身任高宗皇帝大臣,当时朝廷昏庸,国运不佳。黄簪善为了整纲肃纪,振兴国运,微服出访。一天,在民间偶得《地龙腾飞图》,甚为欣喜,遂描图献帝,高宗皇帝见图顿开茅塞,从萎靡中醒悟,龙颜大悦,表示要整纲兴国,即命黄簪善按图制龙编舞招福纳祥以转国运,并谕示每年春节演舞祈祝国泰民安。当时南溪黄氏族中有个人在朝廷当负责娱乐节目的大臣,为了取悦皇帝,就把家乡的龙舞向皇帝绘声绘色地推荐。皇帝大感兴趣要看演出,大臣马上召集家乡人训练。本来龙舞是跑动的舞,当时考虑到皇帝位于九五之尊,是坐在高处往下看,需要新创一套适合从俯视角度来观赏的动作。于是,这位大臣就创造了伏地而舞——滚地金龙。自此,“滚地龙”在南溪村沿袭盛传,成为黄氏闹春的传统保留节目。据传,在宋、明两朝,该村“滚地龙”曾被召进京城演出。
传承价值
龙舞(汕尾滚地金龙)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龙舞(汕尾滚地金龙)体现了龙能刚能柔,善静善动,能显能藏,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龙舞(汕尾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影响甚广。并在国家和省、市的重大活动和比赛中多次获奖 。
传承状况
经过发展演变,南溪村让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演变成当地强身壮体的运动,舞龙习武的传统也慢慢成了时尚。舞龙队的那些“龙人”平时在外务工或做生意,每次演出前都要集训几天,外出的队员都乐意放下手头的工作,积极回来参加训练、演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的传、帮、带有一定的特色。光靠前辈的指指点点,初学者很难精准地领悟“龙舞”的动作要领,所以每次练习都是边观看“滚地金龙”队演出时录制下来的视频,边学习动作,这样才学得快学得准。
保护措施
为了发扬龙舞(汕尾滚地金龙),南溪村创办民间训练班,从人才、表演、吹奏乐等多方面,提高“滚地金龙”的艺术档次,不断培养新的表演者。村里的外出人士几年前还成立了发展基金会,为舞龙队日常训练和出外参加各种活动提供经费。随着滚地金龙会馆的启用,相信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陆丰市文化馆获得“龙舞(汕尾滚地金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汕尾滚地金龙)》项目评估合格,陆丰市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