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烟盒舞,就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所谓“烟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又因为舞时必须有“四弦”作主要伴奏乐器,故以前民间把它叫做“跳弦”。因烟盒在“跳弦”中成为重要的道具,并使“跳弦”富于独特的艺术个性,故人们普遍就将跳弦称为烟盒舞。
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7。
早期的烟盒舞,起源于彝族原始社会,依附于原始宗教,是婚礼、丧葬、宗教祭典等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代前期,红河沿岸广大地区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农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彝族文化是当地的强势文化,生活在此处的汉族居民文化逐渐融入到了彝族文化中。
到了明代,迁移到红河一带的大批汉族军队和商人带来的新农耕技术极大促进了彝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彝、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交融,大量的汉文化被彝族人民吸收、融合,这也应该是烟盒舞形成大致的时轮廓的时期。人们发现烟盒用手指弹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可以用来统一节奏,增添舞蹈气氛,于是将烟盒融入舞蹈并最终形成了烟盒舞。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随着大批汉族的涌人和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彝族古典文化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彝族人经过短短的阵痛,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着外来文化,坚韧地完善着自身,铸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而经过外来文化洗礼的烟盒舞,经过不断吸收、消化、融合,跃出“三位一体”框架,成为独立的舞蹈艺术,有了相当稳定的舞蹈体系、个性化表演和音乐形式。
20世纪50年代初,彝族烟盒舞被搬上舞台,即受到红河州内外,云南省内外广大人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喜爱。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建水、石屏的民间艺人作为云南代表队把烟盒舞带到北京怀仁堂的舞台上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接见。
文革期间,政府号召破四旧,当时跳烟盒舞和“吃火草烟”习俗被认为有伤风化,要求各处不得开展。跳烟盒舞成了隐秘活动,“吃火草烟”活动基本是完全被禁止,烟盒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很大破坏。
改革开放初期,烟盒舞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与政府的支持,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听见烟盒舞的声音。在这一时期烟盒舞由原来的男女对舞变成了同性集体而舞,成为了建水、石屏等地人们生活的重要娱乐活动。也在这时烟盒舞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在生产劳作、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房起梁的时候都会有烟盒舞的出现,而且主要是在丧葬场合跳烟盒舞。
改革开放后两年,烟盒舞处于高峰时期,在建水、石屏等地每家在盖房、过年过节的时候都必须请人来跳烟盒舞。在没有节日的时候民众也会聚在一起跳烟盒舞,人们还自筹资金组织烟盒舞表演队,进行村与村之间或走村串寨的烟盒舞交流活动,小孩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耳濡目染,形成一种自然的传承。如“斗蹄壳”和“老人家”这两个烟盒舞被传到昆明地区的一些学校中,成为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不难理解,这时的烟盒舞在当地社会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综合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感情、个性、精神、文化等。
传承价值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的特色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加强对烟盒舞的保护,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配合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应积极研究烟盒舞的开发利用,使烟盒舞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传承人物
施万恒,男,彝族,1947年生,云南红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烟盒舞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
保护措施
石屏县政府举办“豆腐节”、“柑橘节”、 “杨梅节” 、“荷花节” ,不同程度地展示、促动了烟盒舞的发展。
1996年10月,龙朋彝族烟盒舞应邀进京参加全国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开幕式。之后龙朋镇被命名为“中国艺术之乡”。国家文化部命名龙朋镇为“彝族歌舞之乡”、“烟盒舞之乡” 。
原石屏县文联主席吴志刚先生著书《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叙述了烟盒舞的发掘发展状况;石屏县志办助理编辑冯旭女士编辑的《石屏彝族烟盒舞绘图、摄影图集》,汇集摄影照片95幅,碟片采录99幅,记载了烟盒舞的展演活动状况。
2006 年,第二次文化普查后经申报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石屏也被评为“石屏县烟盒舞之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屏县文化馆获得彝族烟盒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烟盒舞”项目保护单位石屏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