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西灵丘传统戏剧《灵丘罗罗腔》
阿标
2024-03-23 15:51:53
0

灵丘罗罗腔,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灵丘罗罗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与流水组合为一套曲子,等等。罗罗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要腔”,其伴委方式较为特别。

2006年5月20日,灵丘罗罗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 42。

历史渊源

1

早在清初,罗罗腔就作为“花部”声腔的一种而流行南北各地。灵丘罗罗腔据老艺人的传说, 是清末由河北传入,前身为河北的丝弦戏。灵丘罗罗腔与丝弦戏确属同一声腔系统。两个剧种的艺人同台演出,俗称“一锅煮”,而灵丘一带又习称本地罗罗腔为“倚罗腔”、“侉丝弦”。“侉”是当地人对河北、山东等语音的一种称谓。据此,可以认为这一剧种系丝弦戏(罗罗腔)流入山西晋北地区后,受当地欣赏习惯、风土人情、语言音调的影响,逐步发展形成。

过去,灵丘罗罗腔多在敬神许愿时演出。大同城南有些村庄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或七月十五日,都演出灵丘罗罗腔。应县一带逢婚嫁喜事,常把它的娃子腔作为吉祥之音,请“鼓匠班”吹奏,并称“娃子腔”为“喜娃子”。

20世纪20年代初,这一剧种趋于衰落,至建国前,已绝迹于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1960年成立了专业的灵丘罗罗腔剧团,1961年参加了山西省小剧种会演,受到重视。

1964年该团演出据同名歌剧改编的现代戏《赤叶河》,并参加山西省现代戏会演。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灵丘罗罗腔为了解戏曲传统、认识戏曲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

灵丘罗罗腔体制完备, 角色体制、音乐体制以及舞台体制都具有自己特色,尤其是音乐体制,传统唱腔曲牌与不完备的板式唱腔结合是中国戏曲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初级形态, 对中国戏曲发展史具有益的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由于资金缺乏,演出市场萎缩,演员纷纷流失,古老的罗罗腔在现代社会陷入了生存的困境,1960年成立的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是仅存的一个专业演出团体。

传承人物

范增,男,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申报。申报项目:灵丘罗罗腔。

保护措施

艺人培养

为继承和发展罗罗腔,2006年,范增委托大同艺校成立了灵丘罗罗腔学员班,招收学员30名,开创了学院科班培养的先河。培养了白玉文、郭德宝等剧团骨干。

政府支持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投入保护新举措,如改造修建两百平米的排练厅,设置更新舞台设备;专访罗罗腔老艺人并录音录像;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和唱腔;灵丘县政府拨款10万元解决剧团急需的演出服装和舞台设备。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灵丘县罗罗腔剧种传习中心获得“灵丘罗罗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灵丘罗罗腔项目保护单位灵丘县罗罗腔剧种传习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河南省传统...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
2024-03-25 15:43:48
非遗 | 山西省右玉传统戏...
道情是汉族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
2024-03-23 22:20:41
非遗 | 山西灵丘传统戏剧...
灵丘罗罗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
2024-03-23 15:51:53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
2024-03-23 15:26:32
非遗 | 山西省地方传统戏...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
2024-03-21 20:41:16
非遗 | 华北地区传统戏剧...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
2024-03-21 20:30:4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