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东地方传统戏剧《柳子戏》
阿标
2024-03-23 15:55:49
0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柳子戏记录在案的传统剧目200余出,音乐唱腔曲牌600余支,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

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3。

2021年11月,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1

明清时期

柳子戏是山东古老剧种之一。 [2]明万历年间,沈德符(1578—1642年)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文中“中原”指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周围地带,即后来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剧种的主要流行区域。柳子戏现存的俗曲,许多与明、清俗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由此可见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

清初,《聊斋志异》作者、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就曾编过“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 [4]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记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那时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弋、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弋”。

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李绿园写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说《歧路灯》中有“历城的一班弦子戏”的描述。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逐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咸丰初年(1851年)左右,汶上县演红脸的艺人姚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在这之后还有演员刘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到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

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但后来由于挖掘保护不及时,缺乏资金和传承人,以及豫剧大规模进入山东,不少县级以下柳子剧团受到冲击逐渐解散,柳子戏也后继乏人。

文革前后,山东汶上县郭仓陈堂剧团在陈秀乾、陈秀坤兄弟带领下改编演出样板戏,在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当地欢迎,由于听戏人多还需要实行男女分区,专门维持秩序。老一辈柳子戏艺人相继去世后,汶上县作为柳子戏发源地之一从此逐渐衰退,后来汶上县柳子戏在政府号召推动下,又逐渐挖掘整理并排演部分剧目,焕发出新生机。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柳子戏中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绝大部分曲牌结构严谨规范,曲调行腔委婉,曲牌过门完整齐备,调式丰富多变,风格各异,有异于其他剧种的摹拟唱腔的音乐旋律、结构,这种自成体系、自呈面貌的音乐结构形式,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参考借鉴价值,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传承现状

截至2017年8月,全国的柳子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仅有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虽然柳子戏的传承保护体系完善,但欠缺活力,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吸引力有限。除了剧种自身发展因素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都在不断削弱戏曲的群众基础。

传承人物

李艳珍,女,1942年2月出生。2008年2月15日,李艳珍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申报。项目名称:柳子戏。

黄遵宪,男,1932年6月出生。2008年2月15日,黄遵宪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申报。项目名称:柳子戏。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相结合,对柳子戏进行了一系列的挖掘、整理、继承、改革工作,使其得以保留并获得新的发展。

1959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成立后,对老艺人传唱的数以百计的传统唱腔曲牌进行记谱,并予以分类编排,结集为《柳子戏音乐集》,使柳子戏有了第一批较为系统的唱腔曲谱资料。

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中期,随着传统剧目的不断加工整理和上演,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整理、提炼和应用。使用以舞台演出为主的继承方式为柳子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编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的过程中,又对柳子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继承工作。并利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了大批传统剧目和唱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关于柳子戏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柳子戏简史》和《柳子戏音乐研究》,书中对柳子戏的孕育、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论述。

进入21世纪后,山东省柳子剧团组织编印出版了《柳子戏曲牌大全》,并录制了一批剧目的音像资料。在对优秀传统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又创作排演了《风雨帝王家》等优秀的新编历史剧,扩大了该剧种的社会影响,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获得“柳子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柳子戏”项目保护单位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柳子戏项目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临邑传统戏...
一勾勾是由山东省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创于清代...
2024-03-25 15:12:27
非遗 | 山东省高密市胶州...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
2024-03-23 22:07:20
非遗 | 山东省淄博地区传...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
2024-03-23 22:03:05
非遗 | 山东省鲁南地方传...
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
2024-03-23 18:46:46
非遗 | 山东地方传统戏剧...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
2024-03-23 15:55:49
非遗 | 河南山东地方传统...
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
2024-03-21 22:02:5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