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安徽省淮河传统戏剧《泗州戏》
阿标
2024-03-23 18:44:02
0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许多人认为其发源于江苏省北部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泗州戏唱腔念白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2。

历史渊源

1

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在江苏省海州、盐城一带民间流行2种曲调,一种是反映农民丰收喜悦的太平调,一种是反映猎户猎后喜悦的猎户腔。当地民间音乐爱好者丘老、张老、葛老把2种曲调整理加工形成拉魂腔。三位老人,四处流浪卖唱。丘老到了淮北,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素材,广招艺徒,到了清朝末年,基本上形成了泗州戏板腔体系拉魂腔。

起初,只以单身艺人串门卖唱,清代末期,不但能演《雁门关》、《小金锁》、《打干棒》等小戏,还能演《皮秀英四告》等大戏,逐步从农村走进城市。

抗日战争期间,淮北行署多次组织泗州戏艺人集训,先后排演了《劝夫从军》、《送子参军》等现代剧,陈毅、彭雪枫等新四军领导在泗洪时都很爱看泗州戏。

新中国成立初期,泗洪县境内有家庭班子30多个,名声最响的有李家班、徐步俊班等。1955年,李家班和丁家班合并,成立泗洪县泗州剧团,排演现代剧《小女婿》,首场演出轰动泗洪县。自此,泗州戏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结束了走村串户的流浪游击演出。

20世纪50年代初,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郭沫若称赞为“它是淮北人民的一朵花”。梅兰芳称赞泗州戏中的“压花场”这一舞蹈动作, 在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还不曾看到过,说它是泗州戏的艺术结晶,值得学习。

1965年,泗洪县地方剧团成立。1977年招收的一批新学员,如今多数都在剧团中挑起大梁。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泗州戏深深植根于淮北平原的情感沃土,且紧傍着生动、火热、温馨、恬适的农村生活景观,它不仅是泗州戏风采魅力的生命源泉,更是地方戏活力四射的审美根源。发掘、抢救、保护、传承泗州戏,对丰富皖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承现状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传承人物

陈若梅,女,汉族,1964年生,安徽雎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宿州市申报。申报项目:泗州戏。

李宝琴,女,汉族,1933年生,江苏泗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蚌埠市申报。申报项目:泗州戏。

鹿士彬,男,汉族,1938年生,江苏徐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蚌埠市申报。申报项目:泗州戏。

保护措施

1952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安徽省文化局便指定三个较有基础的泗州戏民间职业剧团,作为进行重点整顿和辅导的剧团。同时配备一批业务干部,进行具体辅导工作: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对音乐、唱腔进行记录整理;废除了幕表制的说戏方法,建立了新的导演制;这对继承与发扬优秀戏曲艺术传统,澄清丑恶的舞台艺术形象,提高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都起到积极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1955年,宿县专区曾先后在宿县与怀远举办了泗州戏学员培训班。1967 年,安徽省艺术学校也开设了泗州戏班。上述培训班和学校先后培训了一批青年演员,为各泗州戏剧团输送了新鲜血液。

从1956年至1958年间,在安徽省文化局的倡议下,蚌埠市和蚌埠专区文化局,组织一批专业人员,成立“泗州戏传统剧目挖掘小组”,进行挖掘、记录等抢救遗产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记录了大戏六十七出折戏及小戏八十出,“小篇子”二百多个。传统大戏,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工作研究室编入《安徽传统剧目汇编》。同时创作、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这些剧目有的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有的编入《安徽戏曲选集》和《泗州戏优秀传统剧目选集》以及《优秀小戏丛书》出版;还有的拍成电影,如《拾棉花》。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泗州戏,2010年11月16日,泗县人民政府与宿州学院签订共建“泗州戏学院"框架协议。“泗州戏学院”计划开设泗州戏本科班,培养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人才,2011年挂牌,2012年开始招生。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泗洪县泗洲戏剧团获得泗州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北省安徽省地区...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
2024-03-25 15:48:32
非遗 | 安徽河南湖南地区...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
2024-03-25 15:39:43
非遗 | 安徽省淮河传统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
2024-03-23 18:44:02
非遗 | 安徽湖北传统戏剧...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
2024-03-23 18:37:06
非遗 | 安徽省地方传统戏...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有别称花篮戏、采茶戏、灯戏、...
2024-03-23 18:27:3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