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东省淄博地区传统戏剧《五音戏》
阿标
2024-03-23 22:03:05
0

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6。

历史渊源

1

五音戏的发展,历经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五音戏四个时期。

秧歌腔是秧歌、花鼓秧歌与山东省章丘历城等地民歌结合的产物,伴奏仅用锣鼓,角色一生一旦,后来逐渐有所增加。有人为其填词或编创故事,使秧歌腔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而更具吸引力。

“周姑子”又称“肘鼓子”,“肘鼓子”是一种声腔系统,因演唱时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的总称。五音戏与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山东地方戏曲同属肘鼓子系列,秧歌腔最早也属于“肘鼓子”,发展到后来由于“周姑子”的加入,无论是腔调还是表演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姑子”是当地方言对尼姑的称呼,“周姑子戏”便是从此而来的。清光绪年间,青野村的艺人赵宝子(赵国清)学习并改革了“周姑子戏”,同村的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拜他为师。后来,靳氏兄弟把戏名定为“周姑子戏”。

民国初年,周姑子戏在章丘及周边地区已声名远播。20世纪20年代,靳氏兄弟率领戏班赴济南大观园演出,引起轰动。梆子戏班主邓洪山喜欢上了周姑子戏,便与靳氏戏班合并,拜靳氏兄弟为师,就是后来的名角“鲜樱桃”。此时周姑子戏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板腔体系,并借鉴了京剧、昆腔、梆子等剧种的伴奏服装、道具、化妆,形成了专业演出社班,影响不断扩大。

1935年10月,经原齐鲁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马彦祥的介绍,邓洪山带领由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组成的“五人班”,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将剧种名称最终确定为“五音戏”,一直沿用。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剧目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淳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五音戏作为一种优秀地城文化的代表,它所反映的戏曲文化内容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引领着群众生活的社会导向,人民通过戏曲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陶冶,体现了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通过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在自娱自乐过程中,受到一种教益,能够从中获得一种鼓舞。因此五音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愉悦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五音戏传承着一种传统文化,发挥社会功能作用,以寓教于乐的特殊方式,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文化又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使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调整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过五音戏的表演与传播,使这种文化形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使广大观众和欣赏群体能够通过这种文化形式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传承现状

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面临资金、演出市场等问题;民间的零星班社组织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人员参差不齐,多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没什么创新与发展。由于境遇不佳,人才流失也很严重,演员队伍面临断档,创作人才更为稀缺。创作队伍比较薄弱,五音戏的艺术研究也严重滞后。

传承人物

霍俊萍,女,汉族,1947年生,山东淄博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省淄博市申报。申报项目:五音戏。

吕凤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省淄博市申报。申报项目:五音戏。 

保护措施

自2006年五音戏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宗旨,开展了一些工作。五音戏国家级传承人霍俊萍先后参加了代表性传承人在北京的展演活动,积极参与校园读本《走进五音戏》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同时大力培养年轻演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吕凤琴,多次参加大型晚会演出及“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增进各界对五音戏的了解和关注。

五音戏剧院与学校联合开展“五音戏进校园”活动,将《走进五音戏》作为当地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

2017年12月14日,山东首家现当代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举行。鲜樱桃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传承、保护、发展五音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实践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获得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临邑传统戏...
一勾勾是由山东省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创于清代...
2024-03-25 15:12:27
非遗 | 山东省高密市胶州...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
2024-03-23 22:07:20
非遗 | 山东省淄博地区传...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
2024-03-23 22:03:05
非遗 | 山东省鲁南地方传...
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
2024-03-23 18:46:46
非遗 | 山东地方传统戏剧...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
2024-03-23 15:55:49
非遗 | 河南山东地方传统...
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
2024-03-21 22:02:5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