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江苏省扬州曲艺《扬州评话》
阿标
2024-03-25 16:13:50
0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开山鼻祖为明人柳敬亭。

扬州评话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同时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获得扬州评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2

扬州评话兴起于明末清初,开山鼻祖为明人柳敬亭等人。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

清咸丰三年(1853年),扬州成为江北军事前哨,扬州的评话艺人,为生计随当地富商豪绅躲避避战乱,东迁泰州、东台一带演出,有的更向里下河地区的高邮、盐城等地谋生。由于演出地域扩大,从艺人员很快由原 来在扬州时的几十人增至200余人,扬州评话在苏北地区扩大了影响。

同治三年(1864年)以后,扬州经济有所恢复,社会趋于安定,在里下河地区谋生的一批艺人,经过了激烈的竞争锻炼返回扬州,扬州评话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

清朝末年,苏北运河淤塞,江南铁路通车,扬州评话向江南发展,并促使评话艺人队伍又一次增加。据老艺人回忆,当时在各地说书的艺人有300人左右,其中仅说《三国》《水浒》的就有近百人。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向南京、上海及江南开拓,一江之隔的镇江,由于交通便利,语音相同,群众习尚一致,且后来一度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许多评话艺人争相到那里献艺,一时名家荟萃,成为扬州评话的第二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扬州沦陷之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相继去世,有的到上海谋生,有的转业。在扬州献艺的艺人人数日减,且书艺平平,再加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听众已无心听书,书场纷纷歇业。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并没有根本的起色,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原有二三百人的艺人队伍,包括散落在各地的,仅剩40余人;一些传统书目如《飞跎传》《扬州话》《东汉》《飞龙传》等相继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评话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艺人被陆续组织起来。

1956年曲艺艺人登记时,分布在南京、扬州、镇江、泰州、海安、东台、南通、淮安和上海的扬州评话艺人增至87人。登记后,有扬州评话曲种的各地的曲艺团曲艺组相继建立,招收学员,传艺授业,使扬州评话艺术后继有人。

传承保护

1

流传现状

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扬州评话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2006年5月,扬州评话的演出队伍已经萎缩,听众老化,书场陈旧,后继乏人,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亟待有效保护。

保护措施

2011年,由扬州市曲艺团转制组建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为鼓励演员们积极地传承评话艺术,不断拓展新书场,截至2014年11月已在扬州的13个社区及镇江、淮安等地开设书场。

2014年,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有计划地对名家名篇名段进行录音录影,从而对国家级非物质为文化遗产扬州评话进行更有效地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评话”项目保护单位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王少堂(1889年-1968年),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王少堂七岁随父学艺,九岁登台演出,十二岁正式行艺。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父亲的书艺,而且继承了伯父的优点,并且兼收同行之长。先是在家传艺术的基础上,以说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中的武松故事为主,完善为十回的篇幅;后又说演《水浒》中的宋江故事,使之也成十回,并于20世纪50年代,将两部曲本整理出版。同时,他又把《水浒》中的石秀与卢俊义两个人物的故事编成扬州评话说演,从而使《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成为以他为代表的扬州评话艺术的代表作,人称“王派《水浒》”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5 22:24:50
非遗 | 江苏省扬州曲艺《...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24-03-25 16:13:50
非遗 | 江苏省苏州曲艺《...
苏州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三绝”。...
2024-03-25 16:06:47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兴起于明末清初,...
2024-03-12 22:28:4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