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傣族剪纸),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较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
2006年5月20日,剪纸(傣族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傣族剪纸存在的形式较早是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帽。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始于元明时期,在纸普及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在傣族的贝叶经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古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诚传已久。当下仍有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其他如金箔、银箔、绢等也是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文献记载,傣族的葬礼上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
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在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剪纸技艺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宗教祭祀、啖佛、红白喜事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关于剪纸用于佛寺佛塔中的记载见于周裕《从征细甸目记》中,乾降三十二年(1767年)的日记中记“宛顶”(蜿町)到木邦沿途见佛塔无数,“塔内唯有佛像而已,崇尚佛敦,每至大村寨,或土司所居,必有缅寺,浮图,上悬白纸幡竿"。傣族剪纸大多用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傣族寺中的装饰主要用于门上、格边,墙面、柱旁、怫龛、幡、佛伞等处所。
传承价值
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传承状况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当下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思华章,男,傣族,1923年生,云南潞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傣族剪纸),申报地区是云南省潞西市。
邵梅罕,女,傣族,1963年2月4日出生,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弄么村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傣族剪纸),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保护状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剪纸(傣族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傣族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