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安塞剪纸),陕西省安塞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剪纸(安塞剪纸)历史悠久,是民间靠世代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美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安塞乡俗给儿子定亲有“不问人曙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就是要看女方裁剪衣服、鞋样、剪窗花的功夫。安塞剪纸的形式较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
2006年5月20日,剪纸(安塞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其历史悠久,是民间靠世代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美术。安塞剪纸在民间自然形成了家族沿袭的传授形式。安塞剪纸继承了原始图腾造形艺术,不少作品出现人首蛇身、狮身人首、鱼身人首以及鹰身狮首人面等,正是石器时代艺术的遗存。从氏族公社内蒙阴山岩画《倒照鹿》到安塞剪纸的《倒照鹿》,可以明显地看出艺术造型的继承关系。安塞剪纸还继承了汉代艺术风虎云龙、粗犷淳朴、夸张变形的大轮廓,继承了象旭日初升蓬勃而出的唐代艺术,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陕北东汉画像石《牛耕图》《禽》,到安塞县的白凤兰的剪纸《牛耕图》《禽》,可以明显地看出民间艺术造型的继承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前,安塞乡俗给儿子定亲有“不问人曙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就是要看女方裁剪衣服、鞋样、剪窗花的功夫。
中国北方古代剪纸中作为巫术活动性质“招魂”用的《抓髻娃娃》,在20世纪80年代安塞的老年剪纸艺人的作品中仍不少见。安塞的“瓜子娃娃”,也是作为巫术性质的活动贴在门楣上祈盼保护全家平安的。民谚有“天不怕地不怕,单怕瓜子娃娃一把叉(指双腿叉开往门口一站)”的说法。它较早见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彩图和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黄帝族族徽“之”(轩辕,即天鼋的“天”字),后见商代的青玉女佩,它把娃娃头上的抓髻变形为两只鸡。
传承价值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传承人物
高金爱,女,汉族,1922年出生,陕西安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 剪纸(安塞剪纸),申报地区为陕西省安塞县。
李秀芳,女,汉族,1940年11月出生,陕西安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 剪纸(安塞剪纸),申报地区为陕西省安塞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公布,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延安市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剪纸(安塞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安塞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延安市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