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2]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8。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传说来源于仲雍的孙女“女红”首制绣衣。古代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仲雍来到今江南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当地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仲雍做了吴国君主,想破除这种陋习,于是和长老们商议。不料他们的议论被正在缝衣的孙女女红听见了。她边缝边听,走了神,一不小心,手被针扎了一下,一小滴鲜红的血顿时浸染到衣料上,渐渐晕开成小花,于是女红有了灵感:把蛟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民间至今仍将妇女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称为“女红”。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国已将用于服饰。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晋王嘉《拾遗记·吴》:“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赵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於吴主,时人谓之‘针绝’。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朝(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到:“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借着慧娘所绣璎珞,笔锋一转,写出了苏绣艺术的神韵。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席永敬妻诸葛氏,年十五于归,事孀姑尽孝。永敬日玩周易,氏乃绣河图洛书九宫八卦诸图,经纬巧密……(《苏州府志》)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等。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9]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1986年建成了中国苏绣博物馆。
传承价值
一、历史价值
苏绣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苏绣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每个朝代的苏绣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及书画之制作,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苏绣经历多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由于苏绣发源于江南水乡,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如1956年3月于虎丘塔内发现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绣花经袱,上绣金黄莲花,纹样齐整、古朴庄重,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通过这件绣品,我们能了解北宋时期佛教徒的思想信仰及其当时丝绸、刺绣艺术的发展水平。又如从清末沈寿的《世界救主耶稣像》和《女优倍克》等作品上,我们能看到在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的清代苏绣发展概况,以及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苏绣作品去研究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习俗,社会风情,审美风格等,可见苏绣历史价值之大。
二、文化价值
苏绣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苏绣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中国的传统书画在苏绣作品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传统的苏绣作品多会吸取绘画和书法作品中的艺术精华。从宋代起,山水、花鸟、佛像等画作就开始成为苏绣的绣稿;明代受“吴门画派”影响,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四大名家的画作也成为刺绣艺人喜爱的题材;直到当代,国画仍然是苏绣的重要表现题材。近年来,苏绣完美地表达了吴冠中、袁运甫等当代国画名家的作品,受到这些画家的高度赞赏,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苏绣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由此可见,苏绣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价值
苏绣作品,无论是日用品,还是艺术欣赏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苏绣艺术欣赏品的价值更高。苏绣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苏绣技艺之精湛。苏绣艺人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绣出作品,由于丝光的艺术效果,绣品上的书画图案显得更加鲜活生动。苏绣的色彩丰富,苏绣艺人通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一幅精品使用的线色达几百种甚至上千种。不仅是颜色,苏绣的针法也种类繁多,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接针、滚针、正抢、反抢等四十八种。更为巧妙的是,苏绣艺术家能运用劈丝技术,即将一根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将金鱼的尾巴这样细致的图案绣得栩栩如生,并且用苏绣技艺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使作品充分表现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特征,无论是表现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精湛的苏绣技艺都能使之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为如此,苏绣才被世界各国人民誉为“东方的明珠”。苏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已为众多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所青睐。
四、收藏价值
苏绣作品题材丰富、内涵深刻、艺术境界高远,具有一定收藏价值。苏绣传承的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工艺,民族特色非常浓郁,它的增值潜力主要源于作品的资源的稀缺和独特性。从资源方面来看,除了苏绣所采用纯天然的蚕丝线的供应逐渐减少这一因素,同时由于苏绣的工艺复杂,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技法,一幅好的绣品常常需要耗费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也导致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愿意学习、掌握苏绣技法的人越来越少。此外,苏绣技法的独特性使其更具收藏价值。苏绣的每道手工程序特性使得高贵的苏绣难在世上找到同一相同作品。即使是同一绣娘也会因为气候、天气、光线、心情等其它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在针法的使用上有所变化,这种细微的差别必然使得作品变得独特。前几年苏绣仅为高端收入人群所消费,作为高档礼品赠送亲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了解苏绣独特的艺术魅力,也纷纷加入到购买、收藏的队伍之中。从长远看其收藏价值潜力无限,会有不断攀升的空间。
五、整体价值
一件好的苏绣艺术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凝结的艺术效果也就成为鉴别苏绣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标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认:一是作品图案的整体构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细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处理和艺术效果。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艺术品一般是图案秀美,做工精细,色彩典雅,富有深远的意境。而价值低劣的苏绣工艺品,图案一般比较呆板,缺乏艺术性,做工也相对粗糙。
挑选苏绣时最主要的是看苏绣表面的光洁度,如果绣的比较稀的话,光洁度就不够,好的绣品针线绣的很密,使图案有立体感,光洁度高。同时从苏绣花线的粗细也可以辨别出优劣,苏绣中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苏绣会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而绣的粗糙的猫毛就会象钢针一样扎着。
苏绣的座架一般为中国古典式红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别苏绣好坏的一种办法。质次的苏绣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时间一长就容易龟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红木的手感细腻。
值得收藏的苏绣有三类:一是书画名家,二是稀缺材质,三是精湛传统工艺。好的苏绣作品融合了手艺人对工艺和艺术双重要求。
保护措施
1986年10月,苏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筑王鏊祠堂内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陈列有自汉代至今的绣品二百余件。
2007年,镇湖街道的苏绣基地荣获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称号。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镇湖苏绣”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30]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镇湖刺绣》地方标准。 [31]2013年,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艺术馆景区成为全国首家刺绣文化产业4A级景区。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5年何建英刺绣大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洪军大师《梅花篆字》创作成刺绣版。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获得“苏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苏绣”项目保护单位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