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2004年07月0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无锡惠山泥人”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在惠山周围的稻田中,在地表耕作层1米以下有一层40—100厘米厚的棕黑色的粘土,这就是用来塑造惠山泥人的原料,俗称惠山黑土。这种黑泥细度极细,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数是其它泥土的2倍,达到8.2。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自然干燥后不用烧焙就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无锡能出“手捏戏文”这样的“细货”,就与具备这些物理特性的自然粘土有关,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惠山古镇是惠山泥人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天时、地理、人和在此相融相合。古镇有园林之胜,惠山九峰蜿蜒;1200多年的“天下第二泉”;著名的山麓园林“寄畅园”等名胜古迹。二有庙宇之盛,如南北朝的惠山寺;明清的三官殿等佛、道庙宇数十处。三是祠堂成群,各种名臣祠、宗祠、乡贤祠、禅祠108处。四有书院之多,尚德书院、二泉书院、紫书院等近十处。而且象惠山庙会这样的文化活动非常频繁而丰富,形成了旺盛的惠山泥人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惠山泥人的起源有很多传说,虽然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和虚构经不起推敲,但也给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在中国,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尊奉祖师的习俗,认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们行当的创始人,他能保佑后代艺人的生产、经营顺顺当当。在惠山泥人行业里也有这个习俗,因此,泥人起源的传说也就不能不和他们的祖师有关了。
据清末民初有名的胡大房、胡二房泥人店的后裔说:在晚清光绪年间只有陈聚盛、胡万盛等字号的泥人店十几家,他们共同成立了泥人业的行会——耍货公所(现惠山史家弄)。公所供奉的祖师是战国时期的孙膑。据传说:战国时,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本领了得,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军事家,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庞涓妒恶孙膑,用计割去了孙膑的双膝,使其无法行走。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孙膑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师爷了。
另有一种传说较广的是明代大政治家刘伯温(1311年—1375年)首创了惠山的捏泥人。当时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有一日,派军师刘伯温出外查勘。到了惠山,发觉有王者之气,惠山又是龙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将不利于明王朝的统治。作为镇压,破坏风水,以断龙脉,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脚下挖土取泥,搏制泥人以出售换钱,有的将山土制成武将、有的捏作皇帝,破惠山风水,让无锡只出泥皇泥将,再不出显达权贵的人物。他当然没有想到,这一来,给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长创作惠山泥塑的民间艺人。
1954年,在惠山一带出土的一批汉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和合二仙”、“猜拳子”。惠山泥塑可能早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它的原始艺术生命了。但由于泥人不易保存,容易风化,几百年的实物现在尚存,几千年的就没见到了。
根据老艺人王士泉的家谱记载,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记武进县元旦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午”。这段记载中说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无锡),虞山人(常熟)专门塑泥人,而且说“多造之”,是指已成为产地。并且无锡泥人在明代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武进县都有无锡泥人出售,而且品种也不少,不仅有各类人物,还有脸谱、面具等,“工且肖”,说明泥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明代绍兴人,文学家张岱,号陶庵,在他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可见当时的泥人已成为商品进入商铺。但作者在描写这个精雅的店铺时,把泥人放在末位,不知是泥人在这个店里的位子不显眼,还是因为泥人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从重要的生活用具酒、罐、炉、盆排起,再挨到玩的泥人为止。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说明明代末期泥人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
到了清代,有关惠山泥人的记载和描写就很多了。据徐柯《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之,大称赏,赐锦甚丰。期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王春林是清代中期在惠山泥塑业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专业艺人。从这里也使我们了解到,无锡泥人在乾隆年间,技艺水平已非常成熟,作品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当时的无锡人周镐在他的《咏惠山泥美人》诗中呤道:“款款纤腰掌上珍,琅珏为骨水为神……”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50寿庆时,无锡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惠山泥人再次传入宫庭。
宣统二年(1910年),由胡万成大房店铺选送的泥人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在该会的报告书(民国廿五版)中说:“陈列手工业中有泥人,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精神体态,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视近视,宛若生人”。由此可见,当时惠山泥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日盛的名声。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来,受到了许多名家吟诵,称颂之词丰富多彩。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当时泥人已作为商品进入商铺。
清代杜汉阶(1686年—1749年)的《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婵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惠山第二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的诗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游人“绝爱怜”。
清徐珂《清稗类秒.工艺录》“制泥人条”记述: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清中期泥人已有许多店铺,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称赏”,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赏,掳走了泥人。
无锡诗人秦琦(1766年—1821年)所作《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有“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词句;同时代的周镐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尔前身是阿娇、琅珏为骨水为神。”的美句赞赏。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惠山遭日寇狂轰滥炸,泥人作坊接二连三倒闭,80%的从业人员和艺人纷纷失业和流亡,市场几乎全部丧失。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惠山泥人采取了多方扶持措施。首先是组织艺人归队,搜集流散的历代惠山泥人作品和模具。其次,从华东地区的美术院校、文联抽调了一批美术工作者对惠山泥人进行调查和辅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