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传统手工《土家族织锦技艺》
阿标
2024-03-27 13:59:06
0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家族织锦的工艺复杂,在织造上,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需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制作而成。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8。

历史渊源

2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自成形以来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甚至成为了贡品。到了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土家先民以布缴纳赋税。三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

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

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丝、棉织峒锦、峒被、峒巾、色彩斑斓,“作鹤、凤、花鸟之状”。四川秀山、酉阳、黔江以麻织“斑布”为衣。《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西兰卡普是“溪布”最上乘的织锦,为朝廷贡品,图案多达200多种。它是以丝、棉、麻、毛线等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色(黑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用古式木织机、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

明清时期,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西兰卡普被称作“土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逐渐形成独特的织锦程序。清同治年间编修的《永定县志》也说:“土锦绩五颜经线为之,文彩斑斓可爱,使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筒巾’。”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亲、姐姐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编织。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此后,这种织锦技艺代代相传。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土家锦的四百多种传统图案花纹是其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文化积淀的独特表现方式,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创造力,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见证意义。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变化,正使土家族织锦技艺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陷入全面濒危的境地,亟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

传承人物

叶水云,女,土家族,1968年10月生,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人。2007年6月,叶水云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

刘代娥,女,土家族,1955年12月生,湖南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人。2007年6月,刘代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

保护措施

在龙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土家织锦非遗传承人刘代娥在本村捞车河组织了土家织锦传习所,教授村里女子学习织锦艺术。

2015年9月10日,龙山县举行了秋梅土家织锦有限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揭牌仪试,这标志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从此有了专门的传承、开发和生产基地,传统民族文化从此也有了新的发展路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织锦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织锦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南省浏阳市传统...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湖南省浏阳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23:03:50
非遗 | 贵州省湖南省传统...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湖南省凤凰县、贵州省雷山县地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2024-03-27 16:27:06
非遗 | 海南省五指山市传...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7 14:02:18
非遗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
2024-03-27 13:59:06
中国手工艺术《土家族织锦技...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手工技艺,土家族织锦...
2024-03-15 22:08:2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