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
2006年5月20日,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4。
聚元号弓箭起源于清朝,当时,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主要供皇宫使用,并且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
民国时,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等7家。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
传承价值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聚元号弓箭也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相关文化的缩影,它所制作的弓箭除了作为兵器和娱乐、收藏品外,更有着任何现代技术仿制的弓弩或其他类似工具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礼仪娱乐、兵器工艺、民族习俗、生产生活和工艺美术、竞技体育等方面无疑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学术价值。
传承现状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传承人杨福喜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传承人物
杨福喜,男,汉族,1958年生,北京人。2007年6月,杨福喜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朝阳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00年,国外出版了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先生的《射书十四卷》一书,该书是明代以来首本全面论述中国射艺历史的著作书中对聚元号弓箭铺进行了介绍。
2008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聚元号弓箭》一书。该书全面记述了聚元号弓箭铺的发展史,被学者誓为第一部当代中国弓箭的普及读本。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获得“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