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北京市崇文区传统手工《景泰蓝制作技艺》
阿标
2024-03-27 16:51:37
0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43。

历史渊源

2

景泰蓝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史,然而因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为断代依据,所以没有定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仅见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记载的“大食窑器”即“胴胎掐丝珐琅”制品。

有关专家据史料分析,约在十三世纪末,“铜胎掐丝珐琅”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传入之初有“大食窑器”、“发郎”等多种叫法。现存国内最早的珐琅制品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据说景泰为明朝宣德皇帝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

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钥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

万历以后,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像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此时,景泰蓝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得西方人的喜爱,景泰蓝工艺品开始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出口。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设了商号和店堂,经营景泰蓝制品,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

发展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虽然样式多样,制作方法与以前大有不同,但仍沿用“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中国国内外重要展览,为中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传承人物

钱美华,女,汉族,1927年生,浙江省宁海县人。2007年6月,钱美华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崇文区申报。

张同禄,男,汉族,1942年生,祖籍河北省曲阳县。2007年6月,张同禄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崇文区申报。

钟连盛,男,满族,1962年2月生,北京市人。2012年12月,钟连盛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东城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钱美华跟随林徽因参与抢救正处于濒危的景泰蓝工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景泰蓝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景泰蓝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大厂回族自治县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北京市荣宝斋传统...
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7 22:11:02
非遗 | 北京市崇文区传统...
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7 17:43:28
非遗 | 北京市朝阳区传统...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27 16:55:07
非遗 | 北京市崇文区传统...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7 16:51:37
中国手工艺术《景泰蓝制作技...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地方传统技艺,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
2024-03-16 17:06:2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