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手工《雕版印刷技艺》
阿标
2024-03-27 22:16:00
0

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板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 [1]该技艺在书写和设计上有较高美学要求,雕版的关键要控制刀速和走刀的方向,特别讲究粘、编、折等操作技巧,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Ⅷ-78。

历史渊源

2

雕版印刷技艺始于隋代,行于唐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宋代毕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完全替代,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 [1]

隋代印刷实物尚未见流传。尚存最早的印刷品,为西安唐墓出土的印刷品《陀罗尼经》。敦煌藏经洞所出的《金刚经》,为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刻印。唐代诗人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谈到白居易的诗作通过“模勒”广泛流传。从当时的文献来看,唐代扬州雕版印刷兴盛。

五代十国时,印刷地域有所扩大,品种增多,最突出的是政府开始在国子监组织编印儒家经典 。

宋代,中国印刷勃兴时代,当时,扬州处于南北军事对峙的前沿,战火不断,缺乏刻板印书的社会环境。宋代扬州的雕版印刷也与其地位不相称。

元代,经济文化还未恢复,战事又起,扬州刻社也仅有零星延续。

明代,随着经济与文化的逐渐恢复,雕版印刷也得到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官、私刻书业都有较大发展。沈括《梦溪笔谈》,由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主持刻印,成为该书以后各种刊印本的祖本。

清代,扬州雕版印刷发展的极盛时期。官刻、坊刻、家刻林立,刻工遍布全国,刻书业空前繁荣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清代扬州官刻规模远胜前代。清代设立了专业刻书机构,集中人力、财力从事刻印。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书局的先后建立及其辉煌的业绩,对扬州雕版印刷也起了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清代扬州刻经,有江北刻经处,在江都砖桥法藏(清同治五年创办),所刻佛经,校刻认真,刻书工整,远销海内外,被学术界称为扬州刻本”砖桥刻本”。刻印经籍达千卷以上。

1958年,散落于扬州周边地区的刻书艺人集中于扬州,从事古板修补工作,并新刻一部分版本。为使这一古老刻印工艺不致失传,当年成立了广陵刻印社,承担古板片的征集、收藏、整理、保护等工作,并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1962年起汇集了江、浙、皖一带古版片约20余万片,进行统一修缮、保护。“文革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恢复并定名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9年更名为“广陵书社”。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雕版印刷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智慧,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随着科技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虽然已经退出了主流信息传播媒介舞台,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感染着中国人,并且启发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价值内涵,它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共同造福于人类的精神生活。

雕版印刷技艺在文化史上有着巨大的价值。如果说书写文字的发明使思想的长久的存留,印刷这一伟大的复制活动,则是超越个别性的局限,成为广大人群乃至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之光正是通过印刷与阅读驱散愚昧的迷雾,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推动知识传播的印刷文明,肇始于古代中国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一。雕版印刷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技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雕版印刷技艺有着不容小觑的商业价值,雕版印刷在当今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功能已经几乎消失但是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欢迎,雕版印刷作品也更多地作为艺术品被人们收藏欣赏。

雕版印刷技艺这一文化形态和技艺汇集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辟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着突出贡献。

传承现状

雕版印刷技艺,仅依靠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扶持是无法充分展现其生机和魅力的,因此雕版印刷技艺若要真正地传承下去,必须走商业化这条道路。雕版印刷在商业开发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的商业开发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首先,雕版印刷的纯手工雕刻印刷决定了它的生产能力有限,生产周期长,产量低,因此,相比于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的现代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是不可能在提供信息的印刷品这个方面有任何的竞争力的,这也将雕版印刷局限于艺术应用方面。

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收人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申遗”成功后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再次,雕版印刷由于经费有限,宣传不够。生产力无法提高,宣传不够,生产力无法提高,导致无法提高和满足需求,经费不足,从而陷入一个个恶性循环。

传承人物

陈义时,男,汉族,1947年11月生,江苏省扬州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扬州市申报。申报项目:雕版印刷技艺。

保护措施

2005年,扬州建成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向世人展示雕版印刷技艺的神奇魅力。

2005年7月12日,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将采用“口传心授 定向培养 上门学艺”的开放式传承方式,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2005年10月,江苏省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对外试开放。被誉为清代扬州雕版印刷极盛时期标志的《全唐诗》初刻初印本,回到扬州与世人见面。

2009年,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主体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建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和雕版印刷技艺展示馆,制定并颁布DB32雕版印刷技艺地方标准,开发全唐诗体字库,成立中国印刷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采用雕版印刷技艺创作了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的字幕和演职员名单。

2014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连城县文化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有限公司获得“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有限公司、连城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22:45:22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制扇技艺,江苏苏州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7 22:27:30
非遗 | 四川省德格县传统...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德格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
2024-03-27 22:27:00
非遗 | 江苏省南京市传统...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
2024-03-27 22:19:51
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
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27 22:16:00
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27 18:00:5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