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饶河、抚远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85。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鱼皮制品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冷水鱼皮质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比较耐磨,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
赫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发端的确切时间已无从可考。但是,在他们口头传唱的述说民族历史的“伊玛堪”和民间故事中,多次出现鱼皮衣服、鱼皮包袱皮、熟制鱼皮的工具“空库”和“亥日根”等与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相关的物品,说明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文古籍中对赫哲人的先世——唐代的棘鞠、金代的乞烈米使用鱼皮的习俗都有记载。在赫哲族明末清初形成族体以后,中外文献中对他们独具特色的鱼皮文化的记载出现得就更加频繁。
鱼皮文化历史悠久,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开始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
传承价值
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一种独特的渔猎文化,是赫哲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鱼皮服饰包括鱼皮袍、套裤、鱼皮靴等种类。此外,一些年轻人利用传统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人积极适应并改造生活环境的历史见证。
传承现状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丝绸、布匹的衣物渐次取代了鱼皮服。遵循用进废退的道理,传统的失去使用价值的鱼皮手工技艺逐渐发生了流变,很多原始的传统技艺被人们淡忘。棉线代替了鱼皮线,人们甚至不知道鱼皮线是如何制作了。涂染的颜料从天然的花草植物的自然涂抹发展到了化学颜料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穿鱼皮服的人已经很少了,60年代鱼皮服饰作为实用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能够按照传统工艺系统制作鱼皮服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传承人物
尤文凤,女,1952年2月2日出生,2006年当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申报,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为了保存和传承这一技艺,赫哲族人民将鱼皮制品从实用转向审美,开发鱼皮民族服饰、鱼皮工艺品、鱼皮剪纸艺术等,使鱼皮制作技艺在当代社会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新土壤。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研究人员深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抚远县八岔赫哲乡、饶河县四排赫哲乡和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村,对鱼皮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人及其掌握的技艺进行抢救性的采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2005年间,黑龙江省文化厅加强了鱼皮制作技艺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成立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课题组。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申报并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尤文凤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2009年,为了使这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尤文凤和尤忠美到北京进行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展示,鱼皮荷包等工艺品深受欢迎。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