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南省炎陵县传统节日民俗《炎帝陵祭典》
阿标
2024-03-28 19:40:55
0

炎帝陵祭典,流行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炎帝陵祭祀源于黄帝,沿于秦,始兴于汉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经过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沉淀,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形式,无论是规格、内容,还是形式、仪程、载体,都形成了严格规范和完备的传统规制。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炎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祭祀炎帝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民族精神纽带,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炎陵县申报的炎帝陵祭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3。

历史渊源

1

中古时节,人们口耳相传,只知道炎帝驾崩南方,死在湖南。却不见陵墓及文字记载。直到西晋,才有一个叫作皇甫谧(215-282)的人,在他的著述《帝王世纪》中写道: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这是人们知道的对炎帝陵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一记载,把炎帝陵的坐标,具体到了长沙郡,继而不久,西晋史学家司马彪(?-306)在《续汉书・郡国志》也记录了此事:“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东至江夏,谓之沙羡。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历代以来香火鼎盛,绵绵不绝,延续至今。官方的公祭、告祭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炎帝陵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乐祭、龙祭,其中龙祭最具特色和独创性。上古时代,为驱虫禳灾,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焰火飞腾,繁星点点,煞是壮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龙”,并逐渐衍生出三人布龙、草龙、竹叶龙、板凳龙等龙舞形式。明清两代,规模不断扩展,至清道光十七年(1837),炎陵进行了一次史上最大的全面修复,主殿、拜亭、午门、戟门、寝门、朝房、碑亭、御道、夹道、园墙都做了最大规模的重建或修复。之后,晚清步入衰败期,同治、光绪登基,虽然也遣官祭祀炎帝陵,以期望神灵赐福,但修葺之事,再也无从谈起。

至1936年,炎帝陵才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复。1949年后,官方祭祀不再。1954年初,香客焚香祭祷,不慎引发火灾,将主殿焚毁……1982年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得到尊重和恢复。1989年炎帝陵重修竣工之后,湖南省各级政府、各界举行的大型公祭活动,一般在春季清明节,或秋季国庆节前后。港澳台胞、海外华人赴炎陵祭祖,不拘规模,不究时节,成为一种常态。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炎帝陵自1986年修复以来共举办各种大型祭祀活动300余次,每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阳的大型祭祖活动成定例,参加“炎帝陵祭典”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找民族认同,企盼国家统一,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每年前来炎帝陵寻根祭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达数十万人次。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炎陵县文化馆获得“炎帝陵祭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炎帝陵祭典》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炎陵县文化馆(炎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南省江永县传统...
女书习俗,湖南省江永县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
2024-03-29 12:56:43
非遗 | 湖南省炎陵县传统...
炎帝陵祭典,流行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8 19:40:55
非遗 | 湖南省汨罗市传统...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28 14:47:1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