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婚礼,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
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55。
鄂尔多斯婚礼,始源于蒙古远古时期,形成于蒙元时期。《蒙古秘史》中记录了蒙古族婚礼产生的原始佐证。成吉思汗第十三代祖先孛儿只斤氏陶日古勒金巴彦之子图喔莫尔根,曾设宴迎娶浩利拉尔奠尔根之女阿拉坦高娃为妻。据此记载,蒙古先人们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创造了民族婚礼文明。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将鄂尔多斯婚札搬上了舞台,使其从草原走进都市,从中国国内走向世界,成为了一种瑰丽的民俗奇观,为展现民族风情,发挥魅力。
传承价值
鄂尔多斯婚礼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当代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传承人物
曹纳木,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申报,申报项目:鄂尔多斯婚礼。
保护措施
在20世纪70年代,由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银大宝等一批艺术家总结民间鄂尔多斯婚礼,经过艺术加工后,将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搬上舞台,之后在鄂托克旗推广开来,保护了鄂尔多斯婚礼的传承。
2005年,齐·毕力格与蒙古族作家莫·哈斯巴千合作、策划并创作完成20集民族风情电视连续剧《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文版)文学剧本,向世人展现鄂尔多斯婚礼这一习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获得“鄂尔多斯婚礼”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鄂尔多斯婚礼》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院(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