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传统音乐《陕北民歌》
阿标
2024-03-30 19:40:57
0

陕北民歌,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民歌历史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陕北民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其代表性曲目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等。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73。

历史渊源

1

早期的陕北民歌流传没有出现文字记载形式,流传下来了一些简单、笨重的人力劳动形式,如《榆林号子》:“呦嗬,呦嗬,呦嗬嗬!”再如《老号子》:“呦嗬幼嗬,呦嗬幼嗬嗨!”受到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加上万物枯焦的旱灾、飞沙走石的狂风、吞没一切的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带来的恐惧和磨难是难以抗拒的,于是他们开始祈求神灵的保佑,希望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原始的巫术活动开始涌现,又产生了祭祀歌,成了劳动号子之后又一古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歌雏形。封建社会的到来,一些具有陕北地区特色的陕北民歌逐渐形成。陕北民歌一直以口头形式来传承,具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经无从考证。 [3]

1939年,民歌研究会在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收集整理了一些早期流传于民间的陕北民歌,并对其加以研究和整理。

1942年,鲁迅艺术学院的工作者们开始逐渐深入米脂、绥德等地方,大量民歌得以采集,并进行了深度创作。陕北民歌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人们喜爱和流传。

1943年,李有源编写创作了有10余段陕北民歌歌词的《移民歌》。

1944年初,来佳县采风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马可、刘炽、张鲁等人将这首歌记录了下来。 

基本特征

2

地域特征

陕北民歌有它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陕北人平时较爱唱的民歌是情歌。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

主要分类

(1)从内容上分为:传统型、革命型。其中传统型有包括人们的生活、爱情、传说故事等。 [3]

(2)从曲调上分为:劳动号子、小调、秧歌曲、神曲、神汉曲等等。 [3]

(3)从体裁上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等。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用以提高劳动人民精神的,并且统一劳动号令、协作劳动动作而歌唱的动力性歌曲。其特点是律动性强、节奏强烈,起着统一节奏、消除疲劳的作用,一般歌唱形式由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它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故又称为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一般劳动的强度越大,每一腔的句幅就会越短。歌唱的同时也要加入相对应的动作用以鼓舞士气。

山歌是在山间即兴演唱的歌曲,其特点高亢嘹亮,短小精干,音乐形式自由,贴近人民的生活。“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主要流行于陕北的榆林、延安两个地区;一般是一调多词,分为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委婉动听。

小调是不受任何环境条件的制约,也不需要用丝弦和打击乐的伴奏,无论是在田间放牧,还是在家做针线、推碾子等,都可随人们的心情即兴唱上几句,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中,逐渐形成陕北民歌所独有的演唱技巧。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在于音域宽广、旋律变化大,所以,演唱陕北民歌不仅需要运用润腔技巧,混合真假嗓,同时还要注意发音、咬字、快慢等。

(一)平腔的演唱特点,平腔也称为直音。由于长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陕北人养成了豪迈爽朗的性格特点,从而决定了陕北民歌音乐高亢嘹亮,大起大落的特征,在演唱长音时通常以平腔为主。平腔唱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发声响亮,余韵悠长,情感饱满,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而在处理直音时,一般采用渐强的方式,例如需要招呼对面山坡上的人时,一般都会放声高歌:“哎~~~,回~来~~~!”。

平腔唱法分为三类:1、全部真嗓音演唱。根据歌曲的节奏,所采用的演唱技巧也不同,如果歌曲节奏不快,旋律的起伏较小,比如《揽工歌》,演唱时要注意体现忧伤的氛围,如果歌曲节奏较快,音域相对也较为狭窄,比如歌曲《天心顺》,演唱时要注意力度及直畅性。2、真假唱结合。如果歌曲自身的旋律变化较为丰富,演唱时则需要将真嗓与假嗓相互结合,由于音程跳动幅度较大,真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就需要采用假声,来满足歌曲演唱的需求。例如陕北一带广泛流传的信天游,在演唱时普遍采用真假唱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歌曲《船夫曲》,为了体现船夫粗犷悲壮的特征,真声与假音之间的过度要尽量合理自然,才能体现船夫内心的情感。在演唱时还需要控制好发音、气息及呼吸,结合演唱的实际需求,对假声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控。3、假唱为主。演唱时以假唱为主,主要是在长音后加入装饰音,以歌曲《我心上就绾你一个人》为例,在演唱第一句句末的“头”字时,需要运用甩腔的演唱技巧。在“石”字演唱完成之后,迅速提气,把音送到头腔并且快速地甩出去,从而充分地体现恋人之间眷恋不舍的情感,展现陕北民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二)断腔的演唱特点,也称为顿腔及顿音。断腔既有一收一放之断,也有一轻一重之断。断腔最大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每一个音符都真切实在,咬字清晰。比如,小调歌曲《光棍哭妻》中的断腔要唱得重而短,从而展示光棍“哭”妻的悲惨心理,而在《打秋千》中断腔则要强调字头,要顿得轻而短,从而展现出姐妹两人俊俏活泼的形象。

断腔的技巧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字数断”,另一类是“一腔数断”。在“耍丝弦”当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断腔技巧,也即“一字多断”。运用断腔演唱时,需要清晰地唱出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在实际的演唱当中,断腔唱法的技巧运用注重短、顿、巧,如此才能充分展现歌曲特色。

(三)滑音的演唱特点,滑音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滑音的表现方式十分丰富,具体又可分为上滑音、大滑音、小滑音等。以歌曲《赶牲灵》为例,在演唱“头”字和“三”字时,都需要采用滑音。

1、大滑音。大滑音的唱法比较夸张,以歌曲《说下个日子让你走》为例,在演唱歌词“一把扯住哥哥的马”时,运用下滑音进行演唱,从而体现人物想留下哥哥的迫切心情,而在演唱歌词“说下个日子让你走”时,也需要运用下滑音技巧,来表现心中的眷恋与不舍。2、小滑音。小滑音是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演唱技巧,演唱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下行滑音。比如陕北民歌《知心话儿捎来的》,在演唱歌词中的“咿”字时,采用下滑音,虽然并没有实际的内容,但是通过小滑音技巧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情人见面时喜悦的心情。再比如歌曲《赶牲灵》,在演唱“头”字与“三”字时,采用下滑音技巧,演唱的同时需要注意音色及力度的变化,通过运用下滑音技巧来体现生活的趣味和陕北民歌独有的意韵。

(四)短装饰音特点,陕北民歌中很多长音之后都添加有短装饰音,这也是其语言习惯的表现。这种音常常音域很高,时值较短。在演唱该长音时,其后的短装饰音需要向丢东西一样甩出去,之前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要立马把气一提,使声音进行头腔,并立刻换气唱下一句,这又重又短的音,就是用假声演唱的结果。这种唱法不但能够让长音听起来穿透力很强,有头有尾,还能够展现陕北语言独特的语气。同时,陕北人豪放、粗犷的性格也使其音乐的旋律线和直畅性直上直下、起伏较大。尤其是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大多都使用直音唱法。陕北民歌中的直音需要按照多种作品的情感变为收口腔、橄榄腔、喇叭腔等;长音通过直音的方式展现,例如《不信穷根扯不断》《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都是通过直音唱法演唱,几个哎哟、哎呀等都是直音,按照情感对音色、速度、力度等进行多种处理,展示出了一种叹息、一种苍凉,又好像一声哀怨的长叹,同时还像是对苍天的发问与控告,把积压在心中的苦闷都展示了出来。

调式节奏

调式:陕北民歌的核心调式就是徵调式和商调式,结尾的音调变化和开头的变化,中间不变就使音乐形式越来越丰富。陕北民歌的数量较多,调式也多。最常见的是徵调式,五声最多。音阶分为“花音音阶”和“苦音音阶”。“花音音阶”产生于陕北,跟陕北的地理文化息息相关,是从秦腔里转变而来的;“苦音音腔”流传于中国西北部分地区,陕北民歌主要体现的是悲情、凄凉的情感主线。五声调式再加入清角和闰,给旋律富有了凄凉的感觉。

节奏:陕北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信天游比较大众化,之所以如此流行就是因为只要是陕北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唱,信天游的曲调有很多种变化多端,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自由。山曲则规整均匀;爬山调的节奏节拍就比较固定。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陕西省韩城市传统...
锣鼓艺术(韩城行鼓),陕西省韩城市地方特色民间鼓乐,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1 20:17:36
非遗 | 陕西省镇巴县传统...
镇巴民歌,陕西省镇巴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0 21:20:08
非遗 | 陕西省榆林市、延...
陕北民歌,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19:40:5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