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北省昌黎县传统音乐《昌黎民歌》
阿标
2024-03-30 19:44:56
0

昌黎民歌,流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昌黎民歌源于辽金时代。其歌词通俗上口,易懂易记,曲调优美委婉,好唱好听。这类民歌曲调丰富,感情真挚,有的婉转优美,有的情深意浓。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申报的“昌黎民歌”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74。

历史渊源

1

根据昌黎地秧歌老艺人的回忆、早期的昌黎地秧歌,有扭有唱,唱的秧歌调,即是现在昌黎民歌的一种。关于昌黎地秧歌的起源,有人考证源于辽金时代。

昌黎北依山,南临海,滦河从西部穿流而过,中部是冲积平原。这里气候温和,盛产水果和鱼虾。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勤劳、纯朴,性情温顺,民俗文雅,方言丰富,群众语言有韵律感。这些民族气质、民俗风情直接反映在昌黎民歌上,形成了曲调委婉柔美、旋律流畅多变的独特风格,其中舌卷音、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鼻控音都是其他民歌所没有的。此外,昌黎民歌的形成还受些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昌黎地区从辽、金时代到元朝,曾有契丹、女真蒙古人居住和活动,明、清时代又有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迁来的移民,把异地的生活习性、文化风格带到昌黎,和当地的文化、生活、民俗融合在一起,使得昌黎民歌具有东北、河南、山东、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昌黎一带的各阶层人民,有的到东北经商,有的逃荒谋生,这样你来我往,把关内的民间艺术也带到了东北,东北的文化遗产也影响到关内。昌黎民歌和东北民歌大们相似之处,有的民歌曲调相同,歌词相近,就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在河北省文化局和省群艺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昌黎县文化部门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曾组织人力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采风”,对昌黎民歌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使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得到继承和发展。

基本特征

2

劳动号子

这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呼喊的有削调的口号,经多年传唱、整理,形成民歌一种形式。在昌黎地区有《渔民号子》《搬运号子》《夯号子》三种。

《渔民号子》是沿海渔民在捕鱼时,向外拉网时喊的口号。昌黎的渔民号子有三种调,一是“昌黎调”,二是“团林调”,三是“山东调”。应用较多的是“昌黎调”。这种调子分起勾、拉大绳、拉网片、拉大力杠、拉大兜五个阶段,其中“起钩”听起来凄凉悲伤,以下四段,越来越紧张。这种渔民号子的特点是,分为上腔、下腔,一对一合,曲调多变,音乐性较强。

《搬运号子》是搬运工人在搬运笨重物件时喊的号子,有入囤号、拉大件号、捣木头号等,其特点是唱词简单、重复,曲调富于鼓动性、号召性,振奋人心。

《夯号子》是建筑工人盖房时打夯贼唱的号子,其特点是,一人领,众人合,领唱者见景生情,即兴编唱,唱词风趣诙谐,曲调雄壮有力,演唱声音洪亮。

故事传说

主要是叙述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合钵》有头有尾地唱诵了《白蛇传》的故事。《茉莉花》则是述说了《西厢记》的片断。此外,像《韩湘子出家》《刘金定观星》等都属这一类。它的特点是歌词较长,曲调优美,旋律舒展。演唱这类民歌时,要掌握好感情变化,准确表达歌词内容。

爱情类

昌黎民歌里,反映爱情生活的较多,其内容有表,现男女打破封建婚姻制度束缚,自由追求爱情的,如《丁城巧得妻》等,也有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如《哭情郎》、《寡妇思夫》等。

生活类

这类民歌范围较广,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有表现街头招揽生意的小贩《叫卖调》,有歌颂劳动情景的《拣棉花》,也有叙述人间关系的《婆媳顶嘴》,还有表现年节欢快气氛的《逛灯》《正对花》《反对花》等,并有一些是通过“绣”、“画”之类描写人们感情细微变化的。这类民歌的特点曲调多变,生活气息浓厚,朴素流畅,欢快活泼。

抗日民歌

这类民歌多为填词而成,或外地流传而来,有代表性的是《滦河小调》《李玉兰劝夫参军》《送郎参军》《叫老乡》《叫声老大娘》等,其特点是歌词通俗易懂,曲调短小流畅,唱起来琅琅上口。

演唱形式

秧歌调

也叫秧歌绺子、“打风流”,这是群众扭秧歌时唱的一种民歌,后来唱和舞分开,它就单独成为一种民歌了。在曲调上,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活泼风趣。其唱法不下十几种,就是同名同曲,也因演唱者不同,风格上有所差异。总的特点是,每首瞅的结尾前都加有“冬仓衣冬仓”的锣鼓点,或是加“嗯哎哎咳哟”的衬词。在演唱形式上,有的指名对唱,有的一问一答,类似其他民歌中“对歌”的形式。秧歌调产生以后,一直和其他民歌同时存在,而且会唱秧歌的艺人大都能唱其他民歌。这样,后来的秧歌调也改变了部分乐句,有的放慢了速度,有的去掉了中间的锣鼓点。

单口唱

有的艺人叫它“昆腔曲”,这种民歌是由一个人单独演唱的,多数在街头院落演唱,也有的登台演出,伴奏乐器只是一副竹板,自打自唱。曲调上连贯完整,内容上大都是叙述一个故事。

对口篇

东北叫“二人转”,昌黎一带称“蹦蹦调”、“划拉调”、“哼哼调”,是两个人对唱的民歌。有分有合,一间一答。它的伴奏,起初也是每人一副竹板、站着对唱,后来才发展成为边舞边唱的综合艺术,成为评剧的前身。

演唱技巧

昌黎民歌有较为全面的演唱技巧,尤其是要保护好昌黎地方特色,常常使用的演唱技巧有: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等,这些演唱技巧演唱出的昌黎民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吐字清晰而有力,情感表达细腻而丰富,从而形成了昌黎民歌这么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歌类型。

旋律音调主要来源于昌黎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升华,昌黎地方语言上挑下滑的特点给了昌黎民歌形态变化多样的旋律曲调。其中,倚音滑音较多,让人听起来曲调柔美而富有生活气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1 23:03:03
非遗 | 河北省正定县传统...
正定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
2024-03-31 19:43:09
非遗 | 河北省昌黎县传统...
昌黎民歌,流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19:44:5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