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北省荆州市传统音乐《马山民歌》
阿标
2024-03-30 20:11:33
0

马山民歌,湖北省荆州市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马山民歌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扬歌”“田歌”,是荆楚古歌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鲜明。马山民歌品类多样,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内容广泛,以爱情题材居多。

2008年6月7日,马山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1。

历史渊源

1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素以民歌之乡著称。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歌风格。

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前后楚地的“扬歌”“田歌”。公元前298—前263年(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后,从公元7世纪到20世纪初的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

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山民歌曾有部分作品作为中国优秀民歌精品被武汉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出口到西欧和东南亚国家。时之中小学校列为音乐教材,男女老少均以习唱为乐。中国民歌集《红旗歌谣》卷首诗《歌唱毛泽东》即是马山一带民歌。1957年马山民歌手王兆珍等人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唱“喇叭调”“嘚嘚调”,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1960年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正式刊载了马山民歌五大调。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马山拍摄的专题片《楚歌今昔》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向海内外观众介绍了荆州马山民歌。

基本特征

2

荆州马山民歌品种多样,主要有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号子、宗教歌。

1.田歌

马山镇属于长江流域城市,是水稻产区,以稻作为主的马山人民,由于劳动强度大,田事繁忙,需要农民们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了农民劳作时插秧唱歌的习俗,因而创作的田歌成为马山最丰富的民歌体裁。农民在插秧,打水、薅草、收割等田间劳作时,喜欢用歌曲来放松、提神、解闷、宣泄等,为无聊辛苦的农耕生活增添色彩,这样能激起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例如马山民歌《翻一个荷花对牡丹》在新填的稻场上,一边打稻谷,一边歌唱,还有唢呐伴奏,传达了马山人民在田间丰收时内心无比喜悦的心情,展现了丰收时的热闹场景。

2.号子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从事体力劳动时而歌唱的小曲,大多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无固定的唱词,且多用衬词,是农民进行劳动时即兴发挥出来的,可用于缓解压力,释放情绪,提高集体协作能力。例如马山民歌《抬号子》,歌词几乎全是方言语气助词,反复出现其中,无固定歌词,且旋律短小、精悍、有力,展现了马山人民劳动时的精神面貌。

3.小调

小调亦可称作“小曲”“俚曲”。马山属于江南水乡,鱼米之乡,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使得这里的人们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习俗中,马山人民喜欢用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类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精炼,例如马山民歌《姻缘配错哒》,这首歌旋律柔和,歌词内容表达了新娘担心新郎年小不能当家的惆怅情怀。

4.二灯歌

二灯歌是百姓在灯节玩灯时唱的歌。每年正月十五,会有玩龙灯、划采莲船、闹莲花、骑马射箭等活动,现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是马山及整个荆州人民延续了千年的习俗,因此灯歌也是非常的丰富,这类民歌曲调欢快,演唱时还有锣鼓、唢呐弦乐器的伴奏,百姓们载歌载舞,这一景象是无不展示着荆楚人民极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马山民歌《九莲灯》《划龙船》《划采莲船》表达了马山人民欢天喜地闹花灯是的热闹景象。

5.儿歌

儿歌是大人唱给小孩听,小孩也跟着学唱的旋律简单、结构简练的歌曲。这些歌曲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儿歌反映一个民族对后代的关注,也反映儿童天真质朴的形象和他们的幸福生活。例如马山民歌《蛤蟆调》。大人在田里劳作,小孩在一旁玩耍,看着活蹦乱跳的蛤蟆,小朋友情不自禁的数来数去,为他们的田野生活带来了乐趣。

6.风俗歌

风俗歌亦称“习俗歌”,是节日或者重要日子、场合时唱的歌曲,包括送嫁歌、哭嫁歌、哭丧歌、祝寿歌等。例如马山民歌《猜新娘》,放映了当地迎娶新娘时喜庆的热闹点场面。

7.宗教歌

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旧社会的马山人民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他们常年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为了抑郁心中的不平,他们只能用歌曲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宗教歌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如马山民歌《我说老板是条牛》。就表达了马山当地的农民对地主剥削阶级的憎恨与不满。

曲调

马山民歌的旋律特色鲜明,民族五声音阶调试丰富,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如《火烧粑》这首歌在旋律音调方面,起部和落部强调五声羽调式,平部具有强调音的徵类色彩特点,相互之间形成较为鲜明的色彩对比。其旋律简捷流畅,节奏活泼明。

结构

1.句式结构

较多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章叠句、赋比兴的手法最早出现在《诗经》里,首先,重章叠句就是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大量使用了叠字叠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揣摩情感的握把。民歌中常用的这手法,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表达个强调真挚的感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例如马山民歌《春风吹来精神爽》《起号子》等都有应到重章叠句这一艺术手法。其次,赋、比、兴。赋,就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排比。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例如马山民歌《荷花出水朵朵鲜花》荷花爱藕就是托物,比喻妹妹对哥哥的爱慕之情。

2.曲体结构

马山民歌的曲体结构复杂,有三句子、五句子等,马山民歌以五句子歌为主,这里主要研究它著名的的五句子歌,五句子歌有三种结构分别是有穿五句结构、赶五句结构、喊五句结构。

3.穿五句

穿五句结构它的结构由两大段构成,第一段分为四句,旋律唱四句无言体唱词的结构,第二段为两句,旋律唱五句七言体的唱词。构成两句一段的三段词,由旋律反复唱3次。穿五句结构精彩处是将第一段唱完后,拆散穿插在第二段的各句中演唱,形成既有变化对比,又有协调一致的风格特征的完整音乐作品。如《喇叭调》。

4.赶五句

赶五句就是歌曲中,开始一两句相对缓慢而自由,之后开始由慢加快,一句追一句,这就是赶句子。《火烧粑》就是典型的赶五句结构歌曲,如图所示,歌曲由第三句开始逐渐加快,表达了情妹迫不及待的等待情歌回家吃饭的心情。

5.喊五句

喊五句是一种情绪高亢、节奏自由的音乐结构。类似散板,但不代表音乐找乱无章,只有相对自由,例如马山民歌《清早起来脸朝东》,从谱面可以看出其结构自由,旋律起伏较大,表现高昂情绪,这首歌传达了妹妹对情哥哥的爱慕之情。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北省宜昌市传统...
锣鼓艺术(宜昌堂调),湖北省宜昌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31 20:13:02
非遗 | 湖北省老河口市传...
老河口丝弦,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1 13:15:50
非遗 | 湖北省宜昌市传统...
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民歌,属于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
2024-03-31 11:17:52
非遗 | 湖北省监利县传统...
啰啰咚,湖北省监利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2024-03-30 21:34:15
非遗 | 湖北省丹江口市传...
吕家河民歌,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民歌,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0 20:17:43
非遗 | 湖北省潜江市传统...
潜江民歌,流传于湖北省潜江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0 20:15:0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