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民歌,流传于湖北省潜江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周代,潜江民歌便归属于《周南》歌诗体系,位列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时期,屈原、宋玉作品中称述的《扬(阳)阿》也是潜江民歌;楚汉战争中的“四面楚歌”所唱的即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以“艳”为称的“楚歌”及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民歌音乐以徵调式为主,大部分属于楚国古老的“三音列”民歌。潜江民歌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多样,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词有各种行话、套子话,多为领唱者即兴创作。运用比兴手法,唱词通俗生动。
2008年6月7日,湖北省潜江市申报的“潜江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82。
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它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曰艳”、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主要组成部分。“下里之音”即是专指的潜江民歌。南朝·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书》中说:“故玉徽金銧,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歌唱题材
潜江民歌有唱古代历史故事的,有唱现代生活的。号子。有打硪号子、打麦号子、搬运号子、拉纤号子、榨油号子等。田歌。有薅草歌、栽秧歌和车水锣鼓等。小调。有两种,丝弦小调为民间艺人所唱,由四胡、二胡伴奏’生活小调是妇女们做针线活及人们在歇工、乘凉时唱的,反映生活面广,以爱情为题材的比重最大,常以四季(如四季相思、四季美人)、五更(如情五更、叹五更)、十(如十绣、十杯酒十月子飘、十个歪嘴桃、手扶栏杆叹十声)和十二月以及花、鸟、虫、鱼之类为题,运用比兴手法,唱词通俗生动。灯歌。节日玩灯时唱的歌,歌词吉祥曲调欢快,伴以锣鼓助兴,如彩船调等。风俗歌。民间哭嫁、迎亲、闹房、治丧、求神、还愿等礼仪歌曲。建国后移风易俗,风俗歌巳渐失传。儿歌。有独唱、对唱、边游戏边唱、大人对小孩哼唱等多种形式,反映儿童生活歌词口语化,浅显易记。革命历史民歌。民国时期,红军在潜江市开展革命活动时创作的宣传革命的歌词,配以民歌曲调,教给群众演唱;群众也自编自唱过一些反映革命内容的民歌。
语言特色
潜江民歌根植于潜江方言,除《楚辞》的“兮”、“些”之楚语仍是这一带常用的“口头禅”外,从语言声调色彩分析:潜江、天门、仙桃(原沔阳)为一个色彩区,这一带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少,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江汉平原有一定的影响。而潜江则是这一色彩区的中心,语言声调呈放射状向周边县市漫延形成变异。其语言声调特征是:高声为色彩音,归为语音声调中四声之阴平、去声;中音为核音,归为阳平;低音为支柱音,归为上声。
唱腔特色
潜江民歌大部分属于三音列民歌。常用的有四种形态:1、徵三音列“152(1为高音)”;2、宫三音列“315(5为低音)”;3、羽三音列“163(1为高音)”;4、孪生三音列“652”。这四种正三音列原型又有如和声转位的变形,以及这些三音列的自由交替与互相渗透,导致民歌音乐丰富多彩。故潜江自古就有“民歌之乡”的美誉。《淮南子·说山》的“欲美和者,必先始于扬阿、采菱。”《江陵乐》的“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就是史籍对潜江民歌的盛赞。
潜江民歌的代表作品有:《数蛤蟆》《催咚催》《哪有闲空回娘家》《贺龙军》《调查研究歌》《诉苦歌》《喜坏我的妈妈》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