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宜昌堂调),湖北省宜昌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宜昌堂调俗称“堂鼓”“坐堂调”“坐堂吹打”等,是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因多用坐堂方式演奏而得名,其历史悠久,除《楚辞》的相关记载外,宜昌地区出土的东汉和宋代文物也是宜昌堂调发展历史的重要佐证。宜昌堂调俗是鄂西堂调较为精彩的部分,在宜昌当地婚丧节庆和其他民俗活动中应用广泛。宜昌堂调多为六声音阶形态,以羽音为主,旋律以徵、商终止音居多。
2007年6月6日,宜昌堂调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锣鼓艺术(宜昌堂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23。
据考古发掘证明,宜昌堂调源远流长,在枝江姚家港发掘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以“百戏”“六博与盘古舞”等为题材的画像砖,画面表现了鼓乐齐鸣、歌舞翩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场面,这便证明了在汉代时期,固定成型、司职分工明确的吹打乐班的初步形成。
宋代时期,宜昌堂调得到一定的发展,在长阳出土的宋代陶魂罐上,突出了丧葬“十人班”的吹奏场面,北宋欧阳修也用“腊市鱼盐朝暂合,溪词箫鼓岁无休”“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来描述当时宜昌吹打乐的发展情况。
据清代道光年间《长阳县志》卷三“土俗”载:“上元节,城内四街,城外四乡,悬灯或扮演龙灯狮子竹马及杂剧故事,先于各庙朝献,谓之‘出马’,然后逐户盘旋,击大钲鼓……丝管吹弹,花灯成队,唱荷花采茶等曲”。
清代雍正年间,宜昌堂调吸纳以戏曲为主的各种民间艺术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将戏曲中的人声改为唢呐、京胡等乐器伴奏变为吹打乐曲,又不断融汇民间歌舞音乐,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形态。
演奏形式
宜昌堂调乐队演奏分坐奏与行奏两种形式,坐奏中有搭台演奏,在屋前搭“响匠台”或“迎台”,高一米左右,台上放有桌椅,桌前喜事披红布,丧事披白布。大堂鼓、小堂鼓挂在架上,锣挂在旁边木权上,3件乐器1人演奏,加上2支唢呐,1对大号组成6人建制。也有站着演奏的,这种临时性的演奏,不用大号、小镲,1人将锣用木杈撑着,大堂鼓、小堂鼓、小锣由3人用双手举着,4件乐器由1人在中间演奏,另加2支或4支唢呐,3个或5人演奏。
乐队乐器
宜昌堂调的乐队建制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和乐器选择。乐队少的有3到5人,多的可达16人或32人之多。乐器构成不寻常规,吹奏乐器有长号、唢呐、竹笛、土笛、巴鸣、牛角等。打击乐有鼓类、钹类、锣类及金钟、玉磐、铜铃、点子等。
艺术特征
宜昌堂调曲牌套路多样而有规则,曲风独特,其保存下来的曲牌有一千多首,其中包括部分“菜调”“茶调”和“大调”音乐,而以长阳、五峰两县的土家堂调、汉族秭归杨林堂鼓和夷陵区的“菜调”等最具代表性。宜昌堂调不但与民间音乐中的姊妹艺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集中反映了宜昌一方民间音乐固有的基本风格,而且广采博纳,融四方来乐,诸如古南北曲,经昆曲与皮黄剧种携入山乡,由“鄂西堂调”吸收并给以地方化,从而更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宜昌地方的民族民间器乐。如丧调的《十幡鼓》套曲,有十多支不同来源的各色曲牌,其终止调式各不一样,但每首曲牌都被接上一个相对统一的具有宜昌堂调特色的商音终止乐句,使整个套曲即有感情起落的对比变化,又维系了曲牌的地方性与协调性。
宜昌堂调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其有散曲和套曲两种形式,其中套曲是堂调的代表作,这种演奏套路主要应用于特定的礼仪程序,如在婚嫁等各种礼仪活动中,席面使用的“菜调”,自始至终由“知客”喊礼,从迎宾、入席、上菜到散席、送客都有固定的程序,需严格按照程序演奏;各种活动中的“客调”,迎不同的亲友,不同性别年龄的客人,以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曲牌成套。宜昌堂调演奏方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如堂调中的唢呐“老少配”,翻高或变旋律吹奏;击乐中伴奏的击节和穿插等,形成多种不同的音列。
宜昌堂调响亮、粗犷、热烈,演奏适应性强。秭归杨林堂鼓除在红白喜事中演奏外,还在稻场上舞鼓表演,具有较高的表演性。杨林堂鼓传承人谭本高、谭本善等人巧妙地将“大小开门”“双乙字”“满堂红”“水阁凉亭”“瞒龙山”“节节高”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宜昌堂调的艺术风格。
传承价值
宜昌堂调是宜昌地区各种风俗节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活态性资料,对心理学、民俗学和美学等有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受市场化的冲击,宜昌堂调的生存出现危机,宜昌当地少有年轻人自觉接受和承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急需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传承人物
周永明,男,1954年9月出生,2010年12月13日入选为湖北省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宜昌堂调,宜昌市武陵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01年以来,宜昌市人民政府每年划拨专款20万元,奖励宜昌堂调老艺人和传承人。
宜昌市相关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普查,出资10万元出版了《三峡民间艺术集粹》。
2005年,宜昌市人民政府拨款45万元,为宜昌堂调保护中心购置了电视摄像机、非编系统及数据储存器等设备。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锣鼓艺术(宜昌堂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艺术(宜昌堂调)项目评估合格,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