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重庆市梁平县传统音乐《梁平抬儿调》
阿标
2024-03-31 11:33:07
0

梁平抬儿调又称抬工号子,因抬工俗称抬脚儿,故又名抬脚儿调儿是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区域内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由当地的抬工号子发展演变而来,距今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

1

起源

梁平抬儿调,是梁平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礼俗活动中产生的。在1980年以前十分常见,修水利、桥梁等工程,搬运大型构件都是用抬工,有抬工就有抬儿调。成千上万的抬工组合,号子声此起彼伏,场面极为壮观,声势极为浩大。

传说,天上玉帝不知人间的苦乐。一次太白金星问玉帝,人间什么样的人最苦,什么样的人最快乐?玉帝笑答:当然饮酒者最苦,抬脚儿最乐。太白金星不解,玉帝说,你不见饮酒者眉头紧锁苦不堪言,而抬脚儿草履赤臂,肩负重物仍歌之舞之喜形于色,岂不乐乎?这是对“梁平抬儿调”欢快风格最贴切的描述。

在民间人们不管是建房造屋、修桥铺路都要运抬石料,迎亲娶媳要抬花轿,遇有丧事要抬棺木,都少不了抬工或俗称“抬脚儿”的活。抬脚儿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必吼唱抬工号子,其号子旋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唱词朴实、风趣、幽默、内容丰富。抬脚儿通过吼唱号子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缓解疲劳,使步伐轻松协调,步力和一。

组合

抬工组合,有2人抬、4人抬、6人抬、8人抬、16人、32人、48人抬、64人和128人抬等。所抬货物视重量配备相应人数,人均负重在50-80公斤,头杠和尾杠负重能力高些,一般在100-200公斤,128人抬的组合能抬5吨左右的重物。抬工技术要求很高,抬肩,起步十分讲究,头杠和尾杠作为领杠人,既要力气大,也要桩子稳,才能全面指挥全体抬工。人越多,场面越惊险,表演越精彩,越显示出整个队伍的技能。

少于6人抬的组合一般不吼调子,达到8人组合,一般都要吼调子;路程再远,大多都不会重复某一首调子。抬工人数越多,往往就越要唱歌吼调,吼出的调子也越有气势,越动听。

2

分类

根据所抬对象不同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从事劳动,抬运重物时吼唱的叫“踏脚调”,这也是流传最广、用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抬工人数视物品轻重,有2人抬,一般喉着“嘿呦嘿呦”就起步;4人以上,可以有16人抬、32人抬。

第二类是抬花轿时所用的“调子”叫“四轿调”其特点是只吼不唱;大户人家的花轿往往用8人抬。

第三类是“龙杠调”,是民间办丧事时抬工抬送棺木吼唱的调子,又叫“上山调”。有的是龙杠会上辈传下来的,有的是即兴编唱。“龙杠”一般由8人抬,遇特重物件,或隆重物件,可以有16人抬、32人抬,抬工人数越多,对路况要求越高,所喉调子也要求越整齐,步伐才能一致。

不论那一类,哼唱的调子都分上下两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着重复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着哼唱下句。调子的唱词有全县域内普遍流传的,这类唱词大同小异;有局部区域各龙杠会上辈传下来的;也有某些老抬工即兴新编的,这一类大多是临时所见的事物现编现唱,调侃、风趣、幽默,即兴编词也是“梁平抬儿调”的一大特点。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平抬儿调”已形成较成熟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不局限于抬工们在从事抬工活动中吼唱,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休闲娱乐哼唱音乐。在乡间的田间院坝,甚至在城市里都能听到哼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抬儿调,相当于民歌。

韵律

“梁平抬儿调”弦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语言朴实,内容丰富。抬儿通过吼唱“抬儿调”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缓解疲劳、使步伐轻松协调步力和一。梁平抬儿调,一般为4句或8句(也有极少6句的)。1、2、4句押韵,第3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哼唱的调子分上下两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着重复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着哼唱下句。调子的唱词有全县域内普遍流传的,这类唱词大同小异。有局部区域各龙杠会上辈传下来的,也有自己新编的,还有抬儿临时根据所看见的事物即兴现编的词,这一类大多是调侃之词,风趣幽默。即兴编词也是“梁平抬儿调”的一大特点。

传承

梁平抬儿调,是梁平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抢救梁平抬儿调,有利于保护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重庆市梁平县传统...
梁平抬儿调又称抬工号子,因抬工俗称抬脚儿,故又名抬脚儿调儿是流传于...
2024-03-31 11:33:07
非遗 |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
酉阳民歌,流行于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
2024-03-30 21:16:23
非遗 |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
秀山民歌,重庆市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0 20:20:3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