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鄂尔多斯古如歌》
阿标
2024-03-31 13:26:39
0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历史悠久,是蒙古长调古老的形态,属古代宫廷歌曲,大约产生于19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古如歌音乐充满苍凉、空灵、悲壮之美,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并有自然和鸣与自然和声夹杂其间。它既不同于蒙古长调,又不同于蒙古短调,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代表作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等。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5。

历史渊源

2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中的“古如”蒙古语,意为“国度”或“朝政”,源于蒙元时期的宫廷歌曲,属长调体裁,是蒙古族长调歌曲古老的形态。鄂尔多斯古如歌以《圣主的两匹骏马》为代表的歌曲大都产生于元代,散发着浓郁的蒙古生活气息。而古如歌《班禅庙》因班禅庙始建于清代后期,由此推断,大约产生于19世纪以后,比《圣主的两匹骏马》整整晚了6个世纪。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古如歌从宫廷鄂尔多斯婚礼仪式中经口口相传成为原生态杭锦旗婚礼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如歌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古国古如歌已经基本失去活态传承,其原生态演唱仅流传于杭锦旗。

基本特征

1

演唱形式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早期演唱的时候,是没有伴奏的,而且以群体演唱为主,很少有单独演唱的形式。多是在宫廷或国宴场合演唱的歌曲,主题严肃,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其内容以唱时政、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为多,亦有一部分是唱咏爱情的。鄂尔多斯古如歌吟、唱都有规矩,一般都在盛大而隆重的仪式上表演,平时不能随便哼唱。演唱时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 

演唱风格方面,其演唱具有装饰音较为复杂、同一长音颤动(男性—颚颤音、女性—喉颤音)频繁、“腔多字少”等特点;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气息绵长,旋律富有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具有特色。 

表演模式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的演唱习俗是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序,分为准备过程和表演过程。在宴会开始之前,表演者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表演方式有两种形式:一是站式演唱。适合在大型的婚礼宴会和晚会演出的时候。男歌手站在前排中间,女歌手站在后排和前排的两边,男歌手至少要三个以上,其他人数没有限制。二是坐式演唱。按年龄次序所有表演者围坐在一起,可以前后坐两排。在宴会开始时,表演者要先演唱三首正歌,三首正歌是固定的曲目,一般不允许变换曲目的。演唱曲目依次为《朝政大厦》《嘉庆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三首正歌演唱完以后,开始演唱其他曲目,这个时候的曲目可以不固定的演唱,有齐唱的形式,也有独唱的形式,也可以加伴奏来演唱。古如歌的演唱过程中,三首正歌是演唱的重要部分,也是能体现古如歌这一体裁与其他长调不同的特点的。我们看到色乐呼家庭宴会的古如歌演唱,没有其他民歌的演唱。由于是家族的传承,所有家族成员都会唱这种类型的歌曲,也愿意唱古如歌,已经形成了这种表演模式。

在演唱三首正歌的过程中,每一首曲目的开始,都由男歌手先进行演唱,然后男女歌手一起唱正歌。当地人们称男歌手所演唱的曲调为图日勒格。古如歌的“图日勒格”经常演唱的有两首,而且是固定的曲调,一般由三个以上的男歌手来演唱。民众观念中,“图日勒格”不是独立的歌,但它是完整的乐句组成,可以成为一首歌。三首正歌可以表达成:“图日勒格+正歌A+图日勒格+正歌B+图日勒格+正歌C”。正歌除了歌手演唱以外,所有参与者都可以一起演唱,共同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音乐特征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的概念是以“国政歌、国宴歌”为名称指向的,在特定的乃日、仪式、婚礼、那达慕等隆重仪式场合演唱的体裁。

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方面,长调一般均为上下乐句的段落结构,也有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在草原牧歌中也较为常见。

伴奏乐器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常用的伴奏乐器有:

马头琴:蒙古族传统拉弦乐器,以琴杆上端雕刻马头而得名。造型独特,有较大的共鸣箱,其旋律宽广深厚,深沉悠扬,易于表现蒙古族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雅托克:即蒙古筝,是蒙古族的弹弦乐器。梧桐树面板,空腹,十四根弦,面漆乳白色,周侧漆红绿彩。 

四胡:蒙古族弓弦乐器,形如京胡,但形体较大且为四弦,剑作精美,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是蒙古族喜爱的乐器之一。

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的代表作品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圣洁的宫殿》《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杭锦古如歌》《朝政大厦》《图日勒格》《嘉庆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等。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作为蒙古古典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和蒙古古老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鄂尔多斯古如歌在远古蒙古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除此以外,它还可以为音乐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材料。

传承状况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仅存七八十首,会唱者寥寥无几,消亡的危险一天天迫近,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一方面是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销往国内,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资源流往国外。一些人或地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碎片化,拼盘化,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民间化,这种产业化的运作实际上在加速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古如歌必须言传身教,不会唱但识谱的人,即使严格按照谱子来唱,也唱不出其中的味道。其演唱的细节也无法用琴键来表现,弹奏出来韵味全无,且会传唱者多为老人,濒临失传。杭锦旗也仅有300余人会唱古如歌。

传承人物

古日巴斯尔,男,蒙古族人。由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申报,201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代表性传承人。

2002年,退休了的古日巴斯尔便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古如歌上,将多年搜集来的近百首曲目集结成书。 

2009年,杭锦旗成立古如歌研究协会,古日巴斯尔担任协会会长。

保护措施

1979年,杭锦旗开始抢救性挖掘、整理古如歌,成立了杭锦旗蒙古族中学等5个传承基地;抢救性地录制了《杭锦古如歌》DVD集4张,共收录了84首歌,对98首古如歌经典曲目进行五线谱简谱及歌词记录;出版了《鄂尔多斯民歌集成(第四)——杭锦古如都》,并编入《鄂尔多斯文化丛书》;在杭锦旗锡尼镇2所蒙古族学校开办古如歌课程,与全国音乐高校对接合作;已成功申报古如歌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2人、市级9人;杭锦旗古如歌协会会员已从60人发展到了130人。

2006年,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古如歌,被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被列为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杭锦旗正式建成古如歌音乐博物馆,为古如歌搭建了新的平台。2008年,古如歌被中央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列为学院科研教学内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文化馆获得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项目保护单位杭锦旗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内蒙古、黑龙江省...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
2024-03-31 16:41:18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
2024-03-31 16:35:26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传...
2024-03-31 16:35:03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扎恩达勒格”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自由舒展的曲调充满...
2024-03-31 13:57:59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鄂温克族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人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吟唱。牧歌和...
2024-03-31 13:54:37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
2024-03-31 13:39:3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