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甘南藏族自治州传统音乐《甘南藏族民歌》
阿标
2024-03-31 17:38:34
0

甘南藏族民歌,是指形成和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形式。甘南民歌感情充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一般无变化,原生态的藏族民歌无音乐伴奏。藏族民歌的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常以旧调填新词来演唱,歌词内容神化色彩甚浓。

2008年,甘南藏族民歌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4年,《甘南藏族民歌集》面世,旨在以文字存留藏族民歌。

历史渊源

1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端,这里自古就是内地通往藏区的主要通道,是内地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成为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甘南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人文景观。有专家认为,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语言交流,常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甘南藏族民歌的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们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而传给后辈。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熔注、加工、创新,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民间艺术,成为甘南藏族民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表现形式

2

甘南藏族民歌的曲调节奏自由,热情豪放,歌词内容丰富,以喜庆和祝福为主。歌唱形式以一人单独演唱或二至多人联合演唱两种,以独唱为主,还有趣味性对答式演唱,这种民歌歌唱形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均有分布。主要有:“勒”、“拉伊”两种形式。

“勒”。一般可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等。在演唱风格上牧区表现为自由、辽阔、粗壮、高亢,农区表现为豪放、细腻、活泼、流畅。“勒”是藏族群众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很普遍的歌唱形式,歌声几乎伴随着群众生活的大部分场所,所以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性。甘南藏族人民在从事某种农牧业劳动中常以歌声相伴,有的边干边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节奏感很强,给群众劳动起着鼓干劲、增强气氛的作用。

“强勒”。酒歌,藏族称“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等喜庆之际演唱。曲调节奏自由,热情豪放,歌词内容丰富,以庆贺和祝福为主。歌唱时,首先由一人手持缠有羊毛的吉祥酒瓶,唱颂歌,赞歌,边唱边漫步,唱完时将酒瓶交给眼前有针对的人,这人接过就唱,如此轮唱,也有两人合唱的形式。牧区边牧边唱,以此为乐。

“拉伊”。“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是放牧、行程、打猎、田间劳动时唱的爱情歌曲,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感情奔放,音调高亢辽阔、柔和细腻,在民歌中独具风格。在山野、森林、牧场等野外歌唱,内容多以情歌为主,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来抒发和倾吐相互爱慕之情,歌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是当地人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

1

传承情况

藏族民歌浩如烟海,丰富多彩,东西南北独具特色,风格各异。藏民族历史悠久,在他们中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音乐和优美动人的民间舞蹈,“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娱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无论是在劳动之余,节日、聚会之上,丰收之后,只要有一小块空地,或草坝上、或园林中、或打麦场上,到处可见男女老少同歌共舞的场面,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对爱情的追求。

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上唐乃合村农民达老,从小喜欢唱、跳,模仿力强,领悟力强,嗓音浑厚悠长,语言生动、优美,在前人的基础上,多年摸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藏区深受群众喜爱,是颇负盛名的艺人之一。唱腔气长,出声长,是后世的唱法所不能比拟的,民歌品种全。主要唱法有齐合勒、焦勒(以怀念亲人为唱词)、坎次儿(赞歌)、针勒(对唱的唱法)。

由于这些民间音乐的歌词和乐曲历史上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们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伴奏而传给后辈,所以搜集整理工作是很艰辛的。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渗透,年轻一代不愿意接受和学习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导致甘南民歌濒临失传的危机。

2014年,《甘南藏族民歌集》面世,该书以文字形式让藏族民歌得以留存,很多文化工作者60年深入草原深处搜集民谣682首,历时5年整理面世,结束了当地民歌口口相传的历史。

《甘南藏族民歌集》内容有“歌舞之乡”拉卜楞的酒曲、格尔(说唱)、情歌等,还有碌曲、玛曲草原文化的扎聂琴弹唱,以及卓尼的土族民歌和巴浪鼓舞曲调。此外,还有舟曲、迭部两地的多迪、央赛等舞曲。 

保护措施

从2005年开始,甘南州文化部门行动起来,积极寻找和搜集甘南民歌的资料。

历来由农牧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民歌赛歌会,此后由乡、村等基层政府牵头举办,文化部门对大赛中选拔出的有较高演唱水平、对民歌艺术理解全面的歌手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选送到州上参加州级、省级的赛事,并逐步完善各类原始资料。甘南全州共搜集整理民歌1054首,其中绝大部分是藏族民歌。还有藏、汉、土、回等民族的戏曲、说唱、小调、舞曲、藏剧唱段、《格萨尔王传》中各种人物唱腔及劳动歌曲和宗教音乐等。此外还有英雄史诗、白嘎尔、相声等说唱艺术。编辑录制有《锅庄舞曲精选》、《甘南藏族舞曲》、《甘南藏族民歌》、《甘南藏族轻音乐》、《举杯在香巴拉》等磁带;整理出版有《藏族民歌选》、《藏族民间歌曲选》、《藏族拉伊选》、《洮州花儿散论》等专集;拥有《甘南地区民间音乐简介》、《甘南州的民族民间乐器》、《拉卜楞寺佛殿音乐试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试探》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馆)获得“甘南藏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甘肃省夏河县传统...
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甘肃省夏河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
2024-03-31 22:47:31
非遗 | 甘南藏族自治州传...
甘南藏族民歌,是指形成和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形式。甘南民...
2024-03-31 17:38:3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