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乐《华锐藏族民歌》
阿标
2024-03-31 17:34:49
0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历史悠久,具有生动朴实、通俗易唱和抑扬顿挫的风格特征。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曲、情歌、哭嫁歌、讽喻歌、劝解曲、诙谐歌、迎宾曲等;其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齐唱、载歌载舞及问答式等多种。代表作品有《福禄绵羊歌》《创世纪三部曲》《席赞》等。

2008年6月7日,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15。

历史渊源

2

藏族民歌源远流长,根据吐蕃敦煌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六世纪时已经产生。由于藏族所处的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风俗习惯更有不同,民歌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不同风格的流派。华锐属于安多藏区,包括今青海省湟水以北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等县藏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寺、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边缘地带。现今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华锐藏区的主体,也是华锐藏区内唯一实行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华锐藏族民歌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区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敦煌文献资料的藏文残卷记载,古代藏族人有用民歌作为交流沟通方式的习惯。到公元11世纪,“勒”体民歌成为安多藏区群众较为喜爱的民歌形式之一,逐步繁衍发展起来。

基本特征

1

题材种类

华锐藏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藏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礼仪以及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紧紧结缘。一般可分为:颂歌、赞歌、迎宾歌、问候歌、哭嫁歌、婚礼祝福歌、逗趣歌、劝解歌、挤奶歌、情歌和叙事长歌等。

华锐藏族民歌中的叙事长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拉央与英措》,内容主要反映拉央与英措的爱情悲剧。另一种是问答形式的酒曲,主要有《酒赞》《羊赞》《马赞》《帽赞》和《衣服赞》等。

美学特征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有着较为丰富的美学艺术特征,这一点在赞歌中较为明显。在多数的赞歌中会对一些自然景色、风景进行真实的描绘,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的真实感受,藏族群众通过歌声表达自己较为真实的感受。这些歌曲在华锐藏族民歌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这是藏族人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敬与热爱,在多数的赞歌中的首段歌词中都对自然中的景色如蓝天、白云、雪山、农田、草原、湖泊等进行了描绘。

文学特征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是一种高度普及的形式,如果单纯地基于文字的角度对民歌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语言艺术之美以及文学特征,其大量的应用了各种比喻以及描绘手法,人们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学比喻、语言结构也相对较为严谨,有着一定的逻辑性。这一点在华锐藏族民歌的《青稞的来历》《新娘哭嫁歌》中就可以发现,这些歌曲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物形象、对于细节进行了大量的描绘,人们在吟唱中、阅读中都会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

音乐舞蹈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中的音乐舞蹈特征在华锐藏族民歌中与其他藏族地区相对比来说,其多数的曲调都是低沉的,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整个曲调、唱腔低沉、歌词委婉,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在华锐藏族民歌中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整体的舞蹈节奏缓慢、曲调悠扬、舞蹈风格浓郁,这与华锐藏族的历史发展以及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华锐藏族别具一格的特色。

代表作品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代表作品有《福禄绵羊歌》《创世纪三部曲》《席赞》《青稞的来历》《新娘哭嫁歌》《拉央与英措》《酒赞》《羊赞》《马赞》《帽赞》《衣服赞》《格萨尔王》《霍岭大战》《降伏妖魔》《阿达拉姆》《地狱救母》等。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5]华锐藏族民歌盛行于各种集庆宴会和生活场合,它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民族性于一体,肩负着文化启蒙的重任,其内容十分广泛,从原始宗教文化到历史地理,从风土人情到社会生产,全面反映了民族变迁历程中华锐藏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和谐自然的广泛认知,在表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将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内容贯注其中,成为一部华锐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华锐藏族民歌的人文价值:华锐藏区地处丝绸之路,其藏族民歌便带着自身特有地域的边缘性和多民族交流的融合性,如:华锐藏族民歌中充满悲伤的长调,更是藏族民歌中少有的类型。据说这种长调的产生是因为华锐人大多都是驻守边界的军人,不仅远离故乡,而且长临战事,生离死别便是他们咏唱的主题,悠长婉转的曲调便是他们抒发悲伤的最佳途径。也有说这种长调的形成跟蒙古族的长调有关,华锐民歌词曲的形成与华锐藏区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它是地处丝绸之路的华锐藏族人历史的写照和生命的咏叹。

传承状况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受传统生活方式快速变迁的影响,天祝县的民间艺术团体纷纷解散,而当地的音像保存手段又相对滞后。在此情势下,华锐藏族民歌的传播途径日趋狭窄,生存出现危机,急需尽快投入人力物力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1.华锐藏区使用藏语的地区逐渐缩小,青海省的乐都、互助、大通、门源等县除了交通极不发达的个别村落外,已经无人能使用藏语交流了。甘肃省的永登、古浪等地也是如此,就连天祝藏族自治县也只有很少几个乡村会用藏语交流。语言的同化已使藏族民歌失去了存在的土壤;2.现存的华锐藏族民歌艺人已经为数不多,已逐渐失去传承的能力,无力创新,并后继无人;3.由于华锐藏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牧区逐渐缩小,使民歌演唱逐渐失去了特定的场所;4.华锐藏区旅游业的兴起一味地增强着民歌传唱的商业目的,使其即将被不伦不类的形式所吞没;5.现代化的发展使华锐藏族民歌难以吸引人们的参与,也削弱了民歌的诸多功能。

传承人物

马建军,男,1946年5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申报,项目名称: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

保护措施

2011年3月,天祝县多次组织队伍深入甘肃、青海等地,寻找民间艺人。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当地搜集整理了3000余首民歌和50余种民歌调类,整理出版了70余万字的《藏曲珠海之宝》;2010年翻译出版了30余万字的《华锐民歌词曲精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言文字指导中心获得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言文字指导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
2024-03-31 22:16:01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
2024-03-31 21:33:17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
2024-03-31 17:34:49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
2024-03-31 17:26:32
非遗 | 四川省邛崃市传统...
制作号子(竹麻号子),四川省邛崃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31 11:41:39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
2024-03-30 21:25:5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音乐...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