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南省新密市传统音乐《超化吹歌》
阿标
2024-03-31 19:29:41
0

笙管乐(超化吹歌),河南省新密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超化吹歌形成于北朝时期,之后以鼓吹乐的形式,以独特的管子吹奏乐流传,明代以后通过寺庙流传于民间,它以管子为主奏乐器,以笙、笛、箫等为辅助乐器,是中国重要的古代器乐演奏形式。超化吹歌代表曲目有《传令》《青河令》《剪剪花》《神童子》等。

2008年6月7日,笙管乐(超化吹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21。

历史渊源

1

超化吹歌作为超化寺独具特色的古代民族器乐地域性音乐的艺术形式,是伴随着超化寺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的。其先在北魏时期以宫廷鼓吹曲的形式走进寺院,成为佛教法乐,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唐宋时期超化吹歌借助以歌舞音乐为标志的音乐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宫廷音乐韵律和梵乐格调兼具的成熟音乐形式;至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翰林(祖籍密县今新密市)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进行参拜,并把盛行在皇宫里的吹歌传给了僧人(之前吹歌只用于皇宫演奏或国家祭祀大典);清朝初年,超化寺僧人陈玉田又将吹歌传给当地百姓,与当地的音乐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音乐形式,流传到民间,形成吹歌社。自此以后,超化吹歌伴随着音乐组织和寺庙迎神祭祀活动经历清代、民国,成为超化寺鼎盛时期的寺庙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新密市的尖山乡沙古堆村、袁庄乡姜淘村、超化乡超化村都有吹歌社,但在“文革”中,超化吹歌被当成封建文化,遭到批判濒临灭绝。“文革”后,超化吹歌在第9代传人张振恒等人的努力下,经过挖掘抢救,得以保留。

基本特征

2

总体特征

1、它是以两根主奏管子,一高一低,有机配合,形成超化吹歌的基本格调。而铜铸的管子,其铸造方法、上粗下细的模式和音色,都使它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流传下来的苇制、竹制的管子,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色。

2、超化吹歌的曲牌、乐段,从明代传至现在,一直沿用的是中国古代传承的工尺谱。一般是代代相传,师徒相传,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录,这使它具有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

3、超化吹歌的活动方式,是神社性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服务于神社祭祀和大型典礼,从来不为婚丧嫁娶服务,现在也是只服务于政府部门的庆典与比赛。

4、超化吹歌的管子,自古以来,就是以祖传的方式自己制作,从铸管到制芦苇哨子,都很考究,这也使它保持了自己自成一体的本色。

5、超化吹歌的曲牌与乐段基本上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没有和其他的音乐形式如唢呐等产生过任何的融合,所以它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代的原调,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鼓吹乐的活化石。

曲目分类

超化吹歌乐曲大致分为古曲、民歌、寺庙祭祀音乐、调式音乐和占子五个部分,其中古曲为宫廷音乐,约有12首;民歌为当地民间小调,约有15首;寺庙祭祀音乐属庄重曲,共有10首;调式音乐属练习曲,占子则系小段乐曲。

宫廷音乐类有:《传令》《青河令》《小桃红》《状元游街》《哭周瑜》《万年欢》等。

民间音乐类有:《剪剪花》《渭调》《烟袋眼》《观灯》《打贯》《爬天桥》《撞倒墙》《肚痛歌》《双叠翠》等。

寺庙音乐类有:《神童子》《五圣佛》《三尺佛》等。

练习用的曲类多为没名或佚名的小曲,练习曲小段音乐类有:五九上、五九凡、凡凡尺、四尺园、工调开门、应咀歌、盘头等。

超化吹歌的打击乐是配乐,用的是独立的曲牌,常用的有:《小开谱》《小雀儿闹》《小攥》《十四》《上桥》《乱弹》等。

唱名转调

超化吹歌的曲谱唱名是固定唱名法,如上、尺、工、凡、六、五、乙在管子的发音音孔排列是固定的,尺工调尺、工两个音是主音,上凡调上、凡两音便成为主音。主音起到稳定调性的作用。

超化吹歌的转调,逢主属音转,在吹奏中主音转成新调属音,属音变成新调主音,转入近关系调。管子的转调因为完全是用气息来调整音高,吹奏技巧很难,所以民间有“年箫月笛当下笙,三年管子不中听”的说法。

乐器编制

超化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演奏时以笙、管、箫为辅,同时再加上韵鼓、大铙等。管子由青、黄铜精铸而成,哨片则以精选芦苇制成,开八孔,前七后一,呈上粗下细的倒喇叭形。

超化吹歌乐队编制分为两部分,一为吹奏乐器:两根管子,四盘笙,两根笛子,两根洞箫。二为打击乐器:战鼓一面,大铙一对,小钮一对,钹一对,手钹一对,锣一面,木鱼一个,云锣、碰铃一对,共需20人。吹奏时,分为前后两排,前排是吹奏乐,后排是打击乐。

记谱方式

超化吹歌沿用中国特有的记谱法工尺谱(文字谱)。工尺谱所代表高低各音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声字以及它们的变体来表示。高一个八度和两个八度的音分别在七个音字旁加单人旁或双人旁,表示一个或两个八度。

吹歌记谱的主要特点是注明了调名,固定了音高,固定了曲谱唱名,音的长短用板眼符号来表示,曲目的调主音和属音给演奏者标得很明白。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超化吹歌保留了中国古代吹奏乐的基本要素,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原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古代宫廷音乐“鼓吹曲”的遗存,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吹歌作为一种吹奏乐,是对中国古代上层鼓吹乐的继承。超化吹歌独有的特质,如铜质管子、苇制哨子、古代记谱方式、独特的演奏方式、难得的曲牌、自视清高的传统,都使之具有了活化石的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音乐的发展史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其历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学术价值:超化吹歌,特别是管子、笙这些民族乐器,古代工尺谱的记谱方法,演奏时的转调、配器、半音的处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在现代音乐一统天下的今天已很难看到,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制造、音乐构成、音乐美学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实用价值:发掘、抢救、整理、保护超化吹歌,对中原地区乃至全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承状况

由于老艺人陆续离世,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再加上吹歌的自视清高,不能进行营业性演出,演奏人员必须依靠其他收入来维持生计,学习和排练只是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原来服务于神社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已不复存在,超化吹歌的生存发展困难重重。

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的传承超化吹歌这一艺术形式,王国卿和他的吹歌队友们经常走进校园课堂为学生传授超化吹歌演奏技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密市文化馆(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笙管乐(超化吹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笙管乐(超化吹歌)项目评估合格,新密市文化馆(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南省开封市传统...
大相国寺梵乐是历史悠久的宗教音乐。梵乐又称佛乐或梵呗,是佛教弘扬教...
2024-03-31 22:43:51
非遗 | 河南省地区传统音...
锣鼓艺术(开封盘鼓),河南省开封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31 20:12:31
非遗 | 河南省遂平县传统...
锣鼓艺术(大铜器),河南省遂平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1 20:04:32
非遗 | 辽宁省、河南市传...
笙管乐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学名,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起初是将它作为鼓吹...
2024-03-31 19:33:04
非遗 | 河南省新密市传统...
笙管乐(超化吹歌),河南省新密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1 19:29:41
非遗 | 辽宁省瓦房店市传...
笙管乐(复州双管乐),流行于辽宁省瓦房店市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
2024-03-31 19:23:28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音乐...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