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南省地区传统音乐《开封盘鼓》
阿标
2024-03-31 20:12:31
0

锣鼓艺术(开封盘鼓),河南省开封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开封盘鼓原名“大鼓”,是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广场鼓舞乐,它与宋代至明代四百年间流传于开封的迓鼓乐密切相关。开封盘鼓一般在集市、祭祀或节庆活动中表演,清代曾广泛用于抗旱求雨等民俗仪式。开封盘鼓有十几人至几百人的表演队伍,表演者在令旗手指挥下,或击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或击打大镲、马锣等铜器,在行进中边击边舞。整个表演气势宏大,节奏强烈、热烈明快、威武壮观,展现出中原儿女粗犷豪迈的气概,具有较的艺术感染力。

2007年3月,开封盘鼓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锣鼓艺术(开封盘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23。

历史渊源

2

开封盘鼓与迓鼓乐密切相关,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北魏时期,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经流行一种叫“迓鼓”的鼓乐。迓者,迎也;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其含义有二:一是说明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民间则用于迎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二是说明这种鼓乐有在行进中演奏的意思。迓鼓都是些大扁鼓,是用襻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的,可边走边擂,民间称之为“走街鼓”。

北宋时期,迓鼓在开封地区流行,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神生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百戏表演就拉开了序幕,有上竿、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扮、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迓鼓、牌棒、道术等。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

到了明代,迓鼓就成了开封民间舞蹈的总称。周王朱有墩(明代杂剧作家)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就提到了开封城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迓鼓,欢声恰似雷。”在这一时期,迓鼓已经与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人们装扮成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节拍而舞,故称“舞迓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较受人们欢迎,舞迓鼓很快就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到了无鼓不成会的地步。

清代以后,因迓鼓的鼓面颇似磨盘,故人们又称迓鼓为“盘鼓”,“迓鼓”一词后来也就没人叫了。

20世纪60—70年代,开封盘鼓几乎到了没落的低谷,鼓谱大多丢失,队伍亦七零八散难以拼凑。

1991年,在开封盘鼓艺人刘震的努力下,开封盘鼓得以重新发展。

基本特征

1

演奏形式

开封盘鼓的演奏属齐奏方式,但鼓与镲的节奏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节奏急促而稠密,镲的节奏稀疏而简洁,两者融合在一起便形成强与弱、全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令旗位于鼓队与舞蹈演员之间。行进演奏时,小的鼓队常走成四横排,第一四排是镲,中间两排是鼓,令旗位于一、二排之间。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镲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进。较大的鼓队常排成四路纵队,中间是鼓,两边是镲,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队,退步行进。

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双拍子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伐一致。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旋律和坚定有力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

鼓点特征

开封盘鼓中的基本节奏,民间称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哗啦啦”鼓串、“挎边”鼓串、“单吨”鼓串。完整的鼓点曲牌由若干句长短不一的鼓串组合而成。不同的鼓点,所含的乐句也多少不一,少的只有一句,长的则有几十句,一般多为十几句。开封盘鼓鼓点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形式出现,具有典型的“句句双”的结构特征。但在这些“重句”式的鼓串之间又常插入各种不反复的鼓串,从而形成“双句”与“单句”交替出现的结构特征,使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频繁转换,产生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始无终”的艺术效果。

开封盘鼓每个鼓点在结构上常由“曲头”“曲腹”“曲尾”三部分组成。曲头多为一两个重复的鼓串;曲腹则多用若干句稍长的不重复的鼓串;曲尾常为一个很长的、连绵不断的长鼓串,民间称之为“半拉山”,意思是说这句长鼓串在一个鼓点中占有半段的分量。就“句法”而言,各鼓点中均有大量“双句子”,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单句子”夹杂其间。此外,各句之间长短不一,各鼓点之间句数多少不一,就使得所有的鼓谱都具有自由诗一样的结构特征。

演奏乐器

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均为同一种形制,鼓面约45厘米,木框高约30厘米,呈棋子形。演奏时,将鼓的背带斜挎在左肩,鼓置于腰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击奏。

鼓队组成

鼓队无固定编制,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镲一”的比例组合,小的鼓队有十几个人,大的鼓队可由几十人甚至百余人组成。传统鼓队中常配有4面或8面马锣。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空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各鼓队无论规模大小,均有一人手持一面写有“令”字的三角形小旗担任指挥,称作“令旗”。平常鼓队的训练中,令旗负责向年轻鼓手传授鼓谱,讲解各种技巧。正式表演时,则通过手中的小旗指挥鼓队的起、止、强弱、速度等,同时还要指示鼓谱的节奏特征,以保证鼓队鼓点清晰、整齐。

代表作品

开封盘鼓为群体擂鼓舞蹈表演形式,传统鼓谱有:《老得胜》《头路花》《二路花》《三路花》《架三榜》《戎葫芦炮》《羊低头》《双嘟》《偷梁换柱》《单游四门》《双游四门》《十六棒》《狗咬狗》《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凤凰三点头》《狮子喳喳》《绞棍》《蹦蹦》《三嘟噜》《哗啦啦》等。开封盘鼓鼓谱是经过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的。很多鼓谱都有行业风格,如《偷梁换柱》反映的是古建筑行业特点,而《大呼雷炮》《大得胜》《大金枪》《花炸边》则带有北宋年间的生活特征。 [6]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开封盘鼓植根于民间,长期活跃在开封市区五县及周边的县市,与舞龙、舞狮、旱船、竹马等民间艺术一道成为开封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盘鼓也为民俗学及民族音乐发展史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传承状况

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开封盘鼓专业或半专业的演出队伍一直缺乏培训,资金投入也严重不足,特别是传承工作开展不力,出现了打鼓人日益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有必要加强规划,从大局着眼对古老的开封盘鼓艺术进行全面保护。

传承人物

刘震,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锣鼓艺术(开封盘鼓),河南省开封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开封市文化馆获得“锣鼓艺术(开封盘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艺术(开封盘鼓)项目评估合格,开封市文化馆(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南省开封市传统...
大相国寺梵乐是历史悠久的宗教音乐。梵乐又称佛乐或梵呗,是佛教弘扬教...
2024-03-31 22:43:51
非遗 | 河南省地区传统音...
锣鼓艺术(开封盘鼓),河南省开封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31 20:12:31
非遗 | 河南省遂平县传统...
锣鼓艺术(大铜器),河南省遂平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1 20:04:32
非遗 | 辽宁省、河南市传...
笙管乐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学名,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起初是将它作为鼓吹...
2024-03-31 19:33:04
非遗 | 河南省新密市传统...
笙管乐(超化吹歌),河南省新密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1 19:29:41
非遗 | 河南黄河河务局传...
黄河号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歌。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
2024-03-31 11:13:1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