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南省龙山县传统音乐《土家族咚咚喹》
阿标
2024-03-31 21:23:31
0

土家族咚咚喹,湖南省龙山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家族咚咚喹起源于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演变为能吹两个音的鸟哨,最后终于形成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咚咚喹发声清脆明快,打音、颤音兼备,由模拟鸟语虫鸣、风吹泉流之声而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固定的曲牌。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龙山县申报的“土家族咚咚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25。

历史渊源

1

有学者推断,咚咚喹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500-7000年前)骨哨、鸟哨的承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他们的依据是:其一,人们在沅水湘西松溪口贝丘和高庙发现并出土了3枚新石器时代的骨哨,距今约7400年左右。其二,因为骨哨、鸟哨是土家族人用于捕猎野兽和自娱的工具,至今土家族还在用鸟哨来诱捕禽兽,鸟哨有强烈的自娱功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改良,就发展成了土家族乐器咚咚喹。另有学者认为,咚咚喹最初是模仿鸟语虫鸣、山泉流水声音的儿童玩具,后经人们改造,发展成为土家族吹奏乐器。根据土家族众多传说记载,咚咚喹并非是传承于远古或近代时期,根据推断,咚咚喹是因秦、楚乐制而为,最晚应不超过秦、汉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笛就盛行于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四川一带,史称“南笛”,当时楚国如宋玉在其《笛赋》中就有详细记载。到了秦末汉初,笛子类的吹奏乐器发展很快,再加上民间鼓吹乐的迅速发展,当时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在举行音乐活动中,乐器种类、数量都有所增加,咚咚喹这种乐器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地区盛为流行起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及语言的差异,咚咚喹发展、传承缓慢,已不能和其它律制先进的吹奏乐器相比。但是,它还是能显示土家族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基本特征

2

声调

作为一种乐器,咚咚喹制作材料一般是竹子,也有用稻、麦秆制成的,以直径一厘米的细小竹管为管体,一般长约10—14com,上端留节,在节下端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筒(或四孔)即成。咚咚喹声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善于模拟鸟语虫鸣和凤泉之声。咚咚喹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能吹出四五个音。三孔咚咚喹可发出(g1、a1、b1、d2)4个音。四孔咚咚喹,可发出(d1、g1、a1、b1、d2)5个音,还可奏出各种装饰音。

演奏方式

三孔者左手食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中指往下顺序按第二孔、第一孔;四孔者左手食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往下顺序按第三孔、第二孔、第一孔。左手专打节奏,右手专按旋律。永顺县青坪、永茂一带有吹双管的,左右手各持一根咚咚喹,用娴熟的技巧,一只手按一支乐管,双管齐吹同一首曲牌。

玩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一起对奏。独奏时一人单管或双管吹着曲子,重奏时两人相互配合(单管、双管都行),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前后紧凑,曲调轻快活泼,像两个人在说话。对奏时两人相互配合,一人吹一段。

音乐曲牌

咚咚喹有固定的音乐曲牌,唱词内容以土家语儿歌为主,如:“咚咚喹,咚咚喹,咚喹咚喹咚咚喹,隆头街上格次些,保靖街上扎哈些,永顺街上烟六些,辰州达剥货孩些。” [5]在永顺县的青坪、永茂一带,普遍流行的传统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呆嘟哩”“乃哟乃“”拉帕克“等20多种。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

演奏禁忌

吹奏咚咚喹也有禁忌,那就是不能在屋内吹。土家人认为咚咚喹有些曲牌的音调听起来有“农细乃,农细乃”之音,汉语为“年成不好”之意。不过也有人认为不能在屋内吹更可能与“巴列盼夫归”的传说有关。不过,像咚咚喹这种乐器在室内吹奏有夜莺入笼之憾,唯有在田间地头、郊外旷野之中吹奏才能体现其粗犷、豪放与野性的激情。

代表曲目

土家咚咚喹的传统乐曲有《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 《拉帕克》《乃约乃》等。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咚咚喹作为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传播载体,它将中国的艺术带向世界,使中国民间艺术被世人所知,因此,咚咚喹的艺术传播价值应被充分肯定和保护。

土家族大多聚居在湘西和鄂西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咚咚喹被劳作后的人们用来相互表达情感,所以该乐器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功能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土家族日益传承的原生态文化民俗风情。也深刻地表达了土家族先民在历代的发展历史中所积累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且这也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标识。也印证了土家族文化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性,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上了一层更厚的砝码。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要保留、记录土家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艺术,全凭口耳相传。咚咚喹的曲牌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商业交易状况,为研究大喇司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咚咚喹这种的民间音乐已越来越鲜见,流布区域日渐萎缩,传承人锐减,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边区,除龙山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及与之毗邻的永顺、保靖的少数边邻村寨外,其他地区已基本失传。

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形式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加强抢救保护工作。 [1]

传承人物

严三秀,女,入选土家族咚咚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该人物所在的申报地区为:湖南省龙山县。

保护措施

随着湖南省龙山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天晚饭后,县城、里耶、农车、靛房、苗儿滩、召市等10多个地区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跳摆手舞、吹咚咚喹、唱梯玛歌、打九子鞭等,以土家特色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在这里开展的如火如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咚咚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家族咚咚喹”项目保护单位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南省龙山县传统...
土家族咚咚喹,湖南省龙山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
2024-03-31 21:23:31
非遗 | 湖南省隆回县传统...
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湖南省隆回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31 16:54:55
非遗 | 湖南省传统音乐《...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
2024-03-31 16:51:20
非遗 | 湖南省吉首市传统...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
2024-03-31 16:47:30
非遗 | 湖南省保靖县传统...
酉水船工号子,指酉水河段船工的劳动时号子,在酉水上下游之间的湖南省...
2024-03-31 11:20:07
非遗 | 湖南省娄底市传统...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
2024-03-30 22:19:3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