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厦门漆线雕技艺》
阿标
2024-03-13 16:16:22
0

1

蔡水况:《龙之魂》  (2008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图片来源:新华社

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厦门漆线雕技艺是用陈年的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反复舂打成柔软而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状的“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2006年5月20日,厦门漆线雕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5。2019年11月,厦门漆线雕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渊源

2

清代漆线神像   图片来源:网络

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闽南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粉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熙年间只在闽南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300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11代传人之前,漆线雕它只是神佛身上的装饰。第11代传人蔡文培将作坊迁至厦门,把漆线雕从神佛身上请下来,摆脱了冷漠的神佛的装饰,变成了现代人物身上的纹样,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门绝技。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漆线雕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水况     图片来源: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第12代传人蔡水况先生是工艺美术大师,把当时神佛身上装饰的纹样,特别是龙的纹样独立出来,完整起来,让它成为一个能够作为单独工艺品的表现形式。这样,厦门的漆线雕就由神佛的装饰脱颖而出变成了高档礼品。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作品《还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为经典之作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72年,蔡水况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这种装饰艺术品很快便成为现代漆线雕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至此,漆线雕从一个小小的民间工艺品,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蔡氏家族已经到了第13代传人。

2

图片来源: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传承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漆线雕艺术已经在社会广为流传。漆线雕工艺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外国元首赠送的国家级礼品,被外国元首们视为珍宝。漆线雕也成为境外许多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士收藏的上等佳品。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绚丽多彩的漆线雕,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技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普遍忽视,加上漆线雕工艺原始,流程复杂,不易掌握,历代匠师的技法皆无任何文字记载,且受民间秘传影响,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仅有第13代传人蔡彩羡,濒临失传之险。后经漆线雕艺人的努力,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漆线雕由纯漆线工艺变为集中国三大工艺的特色,具有景德镇陶瓷的古雅、福州脱胎漆器的神韵、北京景泰蓝的华彩。漆线雕表现的体裁更加丰富,更加时尚,更有时代的气息。

保护措施

1956年,厦门雕塑合作社成立,漆线雕工艺得以传承。

1970年,厦门工艺美术厂恢复生产,掌握漆线雕祖传工艺的匠师们,开始有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2006年,厦门五缘湾的染宝斋被文化部下属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选定为中华漆艺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基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
油纸伞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距今...
2024-04-22 09:31:21
非遗 | 中国广东省、香港...
凉茶,流行于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传统技艺,...
2024-03-28 11:42:25
非遗 | 江苏省南通市传统...
彩画多用红、黄、黑色,与蓝天白云形成对比。板鹞上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
2024-03-28 11:37:46
非遗 | 山东省潍坊市传统...
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
2024-03-28 11:30:01
非遗 | 中国各地区传统手...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
2024-03-27 23:34:05
非遗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7 23:08:5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