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牡帕密帕》
阿标
2024-03-14 14:53:54
0

1

牡帕密帕,是云南省思茅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神话,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

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2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神厄莎造天造地、造物造人以及教会人如何生存之恩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

传承方式

3

《牡帕密帕》是长篇诗体神话,也是一部创世史诗。可是,《牡帕密帕》的传承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史诗有所不同。

一、群体性的演唱

大多数的民间史诗,仅仅用来吟诵,有的供专职人员在特定场合吟诵,有的供普通人吟诵,《牡帕密帕》却是可以演唱的。这种演唱,有时带有一点表演性质,娱乐的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由于要在公众场合演唱,对歌词和曲调的艺术性要求较高,《牡帕密帕》作为长篇涛体神话,凝聚了拉祜族的智慧和心血,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牡帕密帕》的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同定,对偶句较多,并有相对固定的曲调。由于拉祜族分布于很多地方,受居住地域各种文化的影响,《牡帕密帕》的演唱调式有一定的差异二但是,不管有多大差异,渊式都很优美,符合拉祜族群众的欣赏习惯。并且要求歌词和曲凋能够雅俗共赏,老少成宜。

《牡帕密帕》的演唱,一般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进行。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人演唱,也可以是一人主唱,多人伴唱;还可以是一至二人主唱,群体伴唱。有时候,还可以多人轮流演喁一演唱时,气氛往往十分热烈,歌唱和吟诵结合,以字行腔,声情并茂,听诗者群情激动,如痴如醉,达到忘我境地。演唱活动一旦开始,往往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这种群体性的演唱活动,在《牡帕密帕》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牡帕密帕》的传承

《牡帕密帕》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嘎木科”和“摩八”。“嘎木科”是拉祜语,意思是会唱诗的人;“摩八”也是拉祜语,意思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类似于祭司和巫师。

嘎木科是会唱诗的人,也就是能够通篇演唱《牡帕密帕》的人,是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演唱《牡帕密帕》时的主唱之一。摩八与嘎术科不同。在拉祜族群众看来,摩八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是人与神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由于摩八的社会地位很高,人们对摩八的要求也很高。摩八要能通篇演唱《牡帕密帕》,要会唱各类祭祀歌,懂民族历史、天文地理,还能主持重大祭典,会医术,懂巫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尊称为“摩八”。被人称为“嘎木科”的人较多,被人称为“摩八”的人,往往两三个村寨才有一个。摩八平时为人送鬼打卦、招魂治病、主持祭祀,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间,负责主唱《牡帕密帕》。

摩八是诗体神话《牡帕密帕》的真正传人。摩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但不能把自己的位置传于嫡亲后代,也不能开门收徒。一个人要成为摩八,先要自学,要经常跟随老年摩八参加各种活动,接近老年摩八,力争成为老年摩八的助手,然后通过察言观色,耳濡目染,慢慢掌握老年摩八的本领,在老年摩八年老体衰的时候取而代之,当然,一个人要成为摩八,首先要成为一名嘎水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要成为嘎木科,就要虚心学习《牡帕密帕》的演唱,参加《牡帕密帕》的演唱活动,以便渐渐成名。

无论是嘎木科还是摩八,都不是衣钵传授,也不是白封的,而是大家推荐认可的。一个人《牡帕密帕》唱得好,就会被大家推举为嘎木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具备了摩八的能力和水平,就会被大家推举为摩八,请去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为人治病。因此,嘎木科和摩八在《牡帕密帕》的传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万荣县民间...
笑话(万荣笑话),山西省万荣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0 17:21:51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的“约隆歌”是在帕米尔地区生活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民...
2024-03-30 17:19:49
非遗 | 广西壮族民间文学...
壮族嘹歌发展到当下已有2000年的传承历史,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
2024-03-30 17:16:49
非遗 | 广东省雷州市民间...
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
2024-03-30 17:13:33
非遗 | 湖南省龙山县民间...
土家族梯玛歌,湖南省龙山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0 17:10:49
非遗 | 安徽省桐城市民间...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2024-03-30 17:07:1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