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刻道》
阿标
2024-03-14 14:59:08
0

1

刻道,贵州省施秉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2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表现形式

3

刻道是苗族歌手必备之物,其形状并无定规,以携带方便为准,但除把柄外,均分为九小格,三方刻有字符,共27节。木刻符号并不复杂,笔画以横竖叉为主,但每一格中的上下符号不可倒置,否则即会错乱,造成问非问,答非答。同时,符号之间无较特殊的区别,乃视刻于何格而不同。

刻道歌在接媳妇、嫁姑娘或姑娘回娘家时皆唱,有少数村寨建房造屋时也唱。唱歌时宾主各选出一名歌手,一人为主,一问一答。其唱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从正面平道唱起,直线上升,即从一格唱到九格,再从侧面一至九格到斜面一至九格;另一一种唱法是先唱平道后,每一格都先唱正面,然后从侧面到斜面,唱完一格再唱下一-格,以此类推,上升至第九格, 再从九格依次往回唱;第三种唱法与第二种正相反,即从第九格唱起,倒转来唱。这种唱法难度较大,有些歌师传歌时,采用这种唱法以使新手加强记忆,出师后方能横唱顺唱,对答如流,得心应手。

刻道一般的唱法是每小格三向三答共六次,即六首歌。一问刻的什么形状;二问刻在哪一面哪一*格;三问刻的什么内容。一问一答,共需唱168首歌,每首歌无固定行数,问短答长。若以每首歌平均12行计算,计2016行。唱时,往往从“开亲说古”唱起,再加上歌手们的即兴盘问,旁生枝节,故有“七天七夜也唱不完,少讲也有一万行”之说。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4

《苗族开亲歌》,即《刻道》,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一部口耳相传的史诗,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对古代苗族婚娴制度和现代苗族婚娴习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1年8月,潘家相私人苗族“刻道”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以“刻道”文化展示为主,同时展示苗家人使用的反应苗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及宗亲礼教等为内容的纺织床、睡席、梭衣篚、斗笠、簸箕和刀具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刻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刻道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万荣县民间...
笑话(万荣笑话),山西省万荣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0 17:21:51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的“约隆歌”是在帕米尔地区生活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民...
2024-03-30 17:19:49
非遗 | 广西壮族民间文学...
壮族嘹歌发展到当下已有2000年的传承历史,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
2024-03-30 17:16:49
非遗 | 广东省雷州市民间...
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
2024-03-30 17:13:33
非遗 | 湖南省龙山县民间...
土家族梯玛歌,湖南省龙山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0 17:10:49
非遗 | 安徽省桐城市民间...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2024-03-30 17:07:1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