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文化《藏族拉伊》
阿标
2024-03-16 22:41:59
0

1

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藏族拉伊是拉卜楞藏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其感情奔放,唱词质朴热烈,音调高亢辽阔,柔和细腻,是独具风格的一种民歌形式。藏族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结合地形而形成三块文化特色区域。拉伊脱胎于藏族山歌,公元7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流播。拉伊种类丰富,数量浩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

2006年5月20日,藏族拉伊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21。

历史渊源

2

“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拉伊”历史悠久,与藏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步,承载着藏民族的创造力和灵感。“拉伊”脱胎于藏族山歌,公元7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流播。

藏族拉伊是藏族地区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演唱艺术。它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并以口头方式留存于民间。在藏语中,“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其内容都是藏族青年男女大胆地倾吐灼热的爱慕之情,因此按照的藏族民间习俗,拉伊不能不分辈分、不分场合乱唱,故而适合在山野间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引吭高歌,“拉伊”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基本特征

3

主要分类

藏族拉伊主要有“相识”“相恋”“缠绵”“离别”“相思”“惆怅”“分手”“嘲讽”“誓约”九类。“拉伊”分为十二层面,有:一、开篇歌;二、择友歌;三、争风歌;四、相离歌;五、相恋歌;六、相爱歌;七、盟誓歌;八、分手歌;九、思念歌;十、伤悲歌;十一、道别歌;十二、竟唱歌。

藏族拉伊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爱情歌多是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曲式结构

藏族拉伊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是拉伊最为基础、使用最为普遍的曲式结构形式。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包含了一个引子,下句则是上句的变化或重复。是典型的藏族长调式的结构。每句的基本材料(561三音组)都是相同。形成4+6d小节的非方整性结构。

拉伊以乐段作为基础结构,结构发展较为自由,曲式多半是非方整性的。一般是即兴段+主体段+结尾。结构较为对称,单句体,一段体反复连缀而成为乐段或套曲。

拉伊作品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曲调演唱,属于多段体民歌,分有两段体和三段体,其中以两段体的形式居多。两段体通常第一段为比兴,第二段是描述;若三段体以第一、二段为比兴,第三段依然是描述。 [7]基本形式为两段体,第一段通过一些相似、相近的事物作比喻,借以开头和起兴,第二段则为本意。句数一般不等,主要取决于歌者的表现能力和内容的多寡。唱腔约40多种,根据不同的场合氛围,采用不同的唱腔,即兴编词,即兴吟唱。

曲调变异

(1)调式、节奏和节拍:4个不同歌者唱同一曲调的“拉伊”时,调性发生变异。例如:央吉卓玛和西姆演唱时都为“A商调式“,而才让演唱时转为“B羽调式”。此外,“拉伊”节拍一般较为自由,在“拉伊会”中,拉毛演唱的“拉伊”是4/4拍,而其他三位歌者都是较为自由的散板,不能严格的划分节拍。调式和节拍都可能因为不同的歌者而发生变异。最后,根据歌者的不同,同一曲调的“拉伊”速度也会发生变异,形成各自特有的演唱风格。

(2)曲式:4位不同歌者演唱的“拉伊”曲式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之上存在着某些变异性。

旋律特色

拉伊旋律一般是先起后伏,前半句逐步向上迂回,后半句则向下运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旋律线起伏很大,特别高亢嘹亮。多以四度、五度跳进常见。第二种类型,旋律一开始从较为自由的散板进入正拍,给人以高亢豪迈之感,从高音起腔向上进行四度,在高音拖腔,直至最高音后下行迂回婉转,进入正拍,切合藏族人民豪迈的性格吻合。第三种类型,多使用装饰音,例如下滑音、喉颤音、延音等,用主音上方五度高音装饰,后平稳进行,下滑音的运用也较为常见。

演唱方法

藏族拉伊演唱中,颤音也成为其具有明显特色的演唱技巧之一,歌者演唱“拉伊”时喉部下沉,声门下压,声带肌随之波动,喉部与声带同时发音,并快速颤动。通过胸腔吸气和气管吐气时,气流震动声带、喉部及小舌再通过喉室和声带发出颤音:由于这种颤音与喉部、喉腔和声带紧密结合,并主要运用喉部调节发声,所以,“拉伊”中的颤音归为“喉颤”音。

藏族拉伊程式性较强,无论是对唱的内、段落还是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以七字句居多,但也有六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的,每个段落会有四句、五句、六句,八句、十句、十二句等组成,并且每段的句数必须相等。歌词内容却随机编唱、有较强的应变性,属于民间韵文式的文学作品。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省休宁县传统...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的传统宗教音乐。休宁县齐云山道教文...
2024-03-31 23:17:29
非遗 | 江苏省无锡市传统...
据史料记载,道教传入无锡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
2024-03-31 23:14:42
非遗 | 上海市道教协会传...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2024-03-31 23:12:20
非遗 | 山西省阳高县传统...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
2024-03-31 23:11:42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1 23:03:03
非遗 | 中国佛教寺院传统...
佛教音乐,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
2024-03-31 22:53:53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音乐...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道乐源于太平道起...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