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裕固族民歌起源于魏晋时期,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较为活跃,近代陷入低谷期。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个部分,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
2006年5月20日,裕固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9。
裕固语称民歌为“叶尔兰安”,是裕固族民间音乐中主要的艺术形式,也是裕固族人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裕固族民歌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裕固族地区,有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当我们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们忘不了;当我们忘记了故乡的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儿我们忘不了。”
从学者们认证出裕固人是古代回鹘的后裔中可以得知。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魏晋时代的敕勒人(高车人)、秦汉时代的丁零人。《乐府诗集》卷八十六中《敕勒歌》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作品,即是裕固族先民敕勒人的民歌。那么,裕固族最早的民歌就可以追溯为这首《敕勒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小聚会时都要唱歌跳舞。据史书上记载:敕勒族“男女无小大,皆集会。乎吉之人,则歌作乐”。敕勒族能歌擅唱的传统,被他们的后裔裕固族人保持了下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裕固族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这些文学内容在本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并不断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裕固族民歌也在其原型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着。16世纪初至1953年,是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活跃期。这一时期裕固族传统民歌流传的数量非常多,民歌体裁也是丰富多彩,其中有些传统民歌流传至今,已经成为裕固族民歌中的经典作品。最能体现裕固民族特色的叙事歌《西至哈志》《黄黛琛》《萨娜玛珂》直到当代对裕固族人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记载了裕固民族迁徙史的民歌《西至哈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史料价值。
从1953至1990年,是裕固族民歌创作的多产期。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裕固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音乐的发展和繁荣也不例外。在此期间许多专家学者挖掘整理了相当数量的传统民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新民歌。这些成就无疑对裕固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90年至当代,是裕固族传统民歌的低谷期与新创作歌曲的发展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这一时期裕固族传统民歌的生存受到了较大威胁,裕固族民歌在近十几年中流失的数量是巨大的。与此同时,致力于裕固族音乐的歌手和音乐家们也创作了部分新民歌。这些新作品向世人展现了裕固族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向人们展示了裕固族新时期的风情风貌,也充分体现了裕固族人民对家乡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旋律特点
长调歌曲起唱大都有一个以“哎”“噢”“衣”“盖”“哎哟”“啊依咤”“啊依哕”等虚词为衬腔的引子。例如《西志哈志》《戴头面歌》等,旋律线起伏幅度不大,一般都围绕着一个或两个相距很近的中心音一匕下级进,或四、五、六度跳进,较少出现八度以上大跳。例如《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啦咪啰》等。
曲式结构
裕固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大部分都是一句式重复、变化重复及变奏的单体乐段,例如《学步歌》;其次是两句式重复、变奏、发展的单体乐段,例如《垛草歌》;第三是对称性的四句头二句头曲体,例如《擀毡》;第四是不对称四句式结构型,例如《奶牛犊》,第五是句式一段体型,例如《划拳歌》。
曲调调式
商调式的曲调也有着羽调式的色彩:这是由于大多数商调式曲调加入了清角音“4”,使乐曲具备了商和羽的双重色彩。这种移宫犯调的现象在民族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
民歌属于口传艺术,有“十唱九不同”的说法,采风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一艺人、第一次唱与第二次、第三次唱的民歌总会出现不同之处。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紫阳民歌》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藏族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