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浙东锣鼓”泛指浙江省东部、南部的传统民间器乐曲(俗名有叫“鼓吹”的),它与“丝竹乐”不同处主要是在乐队编配中使用唢呐、先锋、号筒等粗吹乐器。嵊州吹打属民族器乐演奏,分丝弦清奏和打击吹奏两大类,主要以打击乐器锣、鼓为主,特别是尖号吹奏,发声高亢在吸纳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嵊州吹打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广纳民间小调,博采南北乐曲,形成高亢激越与柔婉舒畅有机结合、鼓乐打击与丝弦吹奏融为一体的风格。
2006年5月20日,嵊州吹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是Ⅱ-42。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起源何时,没有确切年代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与之相配套的民间音乐《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层出不穷。
到明代中叶,在剡中大地十分盛行,从事吹打乐的演奏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演奏宗教乐曲为职业的乐师班、道士班,有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班、堂、社”等组织,逢有婚丧喜庆、丧葬祭祀、迎神会及龙灯舞狮等活动,均结班演奏。
清光绪年间,一些村里组织了“万民伞”戏客班,后来慢慢地增加了乐器种类,这成了嵊州“吹打”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空前活跃,人民多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为主,代表人物是黄泽镇白泥坎村农民魏琪园。
1957年3月,白泥坎村民间“吹打”乐队晋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成功,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魏琪园为“我们的农民音乐家”。
20世纪50年代是白泥坎民间乐队的鼎盛时期,《夏雨》被录制成唱片,还被编入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材。到了80年代,嵊州吹打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系。
传承价值
嵊州民间音乐是越剧音乐的基础,也是越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嵊州吹打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人物
尹功祥,男,汉族,1929年10月出生,2010年去世,浙江嵊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吹打代表性传承人。务农为生。19岁开始跟随魏淇园先生学习鼓曲《都花》《辕门》等吹打曲,1952年继续学习魏淇园先生创作的《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季曲。他擅用“五小锣”敲打节奏鲜明的乐曲,将打击吹奏融为一体,演奏风格清新优雅。
保护措施
2017年6月11日晚,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承办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展演展评活动颁奖晚会及综合展演活动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举行,这次活动的举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嵊州吹打的传承与保护。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保护单位更名为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嵊州市越剧文化研究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嵊州吹打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嵊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嵊州市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海州五大宫调》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