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文化《回族民间器乐》
阿标
2024-03-17 19:39:33
0

1

回族民间器乐,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宁夏回族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经过传承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和音乐,回族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乐。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流传。 

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间器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63。

历史渊源

2

历史起源

中国回族是公元七世纪以来,陆续由中东和西亚一带来中国经商、传教、迁徙而来的波斯人、阿拉拍人,与中国的汉、维、蒙等民族长期相处和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兼容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这些特征既明显地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又与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回族的乐器“泥哇呜”与汉族的“埙”均属同源器种。

历史发展

宁夏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继承了宁夏古器乐,融合汉音乐文化及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逐步演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古乐埙、羌笛、芦管、簧,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哇呜、咪咪、口弦。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

历史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 “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由于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传承现状

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口弦、咪咪、哇呜等乐器。

传承人物

马兰花,女,1939年生,宁夏灵武人。早年随父亲学习口弦演奏及制作技艺,掌握了多首口弦曲的演奏。2008年,马兰花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

杨达吾德,男,1965年生。2009年,杨达吾德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安宇歌,女,回族人。2018年,安宇歌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7年7月,宁夏文化厅公布了6个国家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基地和10个国家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点,回族器乐被重点纳入。

2008年,银川市党委和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回族民间传统乐器做了更加深入的搜集和挖掘;对回族老艺人的技艺进行声像储存;选拔培养回族民间器乐传人;校园传承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8年7月18日,由文化部非遗司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宁夏文化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宁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对话网络宣传推广活动”在宁夏文化馆举行。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获得“回族民间器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回族民间器乐”项目保护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省休宁县传统...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的传统宗教音乐。休宁县齐云山道教文...
2024-03-31 23:17:29
非遗 | 江苏省无锡市传统...
据史料记载,道教传入无锡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
2024-03-31 23:14:42
非遗 | 上海市道教协会传...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2024-03-31 23:12:20
非遗 | 山西省阳高县传统...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
2024-03-31 23:11:42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2024-03-31 23:03:03
非遗 | 中国佛教寺院传统...
佛教音乐,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
2024-03-31 22:53:5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