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艺术《陕北说书》
阿标
2024-03-15 10:38:48
0

2

陕北说书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陕北说书的曲调激扬粗犷,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严格限制,有利于表现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陕北说书表现的主题都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陕北说书的曲调丰富,风格粗扩、激越,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陕北说书经典剧目有《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李双双》等。

艺术特点

主题思想

3

陕北说书中无论是远古神话、历史传奇,还是生活故事,表现的主题都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陕北说书中没有悲剧,这在其他姊妹艺术中几乎是没有的。这种理想主义主题的存在是和农民特别是陕北当地农民的达观、豪迈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相联系的。陕北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中养成了一种积极进取、不甘示弱的气质。这种气质最后沉淀成一种地域性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蓬勃向上性和自然环境及现实生活的严酷性一碰撞,结果便产生了理想主义。表现在当地农民群众最主要的说唱艺术陕北说书中,就产生了理想主义主题。

书文内容

按书文所表现的内容分,陕北说书可分为文书、武书、文武相杂书三种。

文书一般表现的是公子落难、佳人怀春、奸佞得道、豪门中落的委婉故事。有故事性强、煽情性强、头绪繁多、篇幅浩大的特点,长于寓情于理。

武书多表现英雄救美、好汉除奸、忠臣报国,还有一些根据棍棒类小说改编的书目。武书具有鲜明而类型化的人物性格,夸张而又热烈的气氛营造,跌宕而又程式化的悬念、关口,和千篇一律的“大团圆结局”。其特点是熟烈火爆,大喜大悲,情节单纯,由于武书能充分利用说书艺术的表现手段。其娱乐性大大地超过其认识功能。

文武相杂书,民间也叫半文半武书,是文武两者的结合。这种类型兼采文书、武书的长处,张弛有致,既具有文书的故事情调,又有武书的火爆热烈,因此最受听众欢迎,是陕北说书的主要形式。

故事类型

按书文中的故事类型分,陕北说书可分为公案书、脂粉书、传奇书、说史书以及其他民间生活故事书。

表演形式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最后又由一人一马一杆枪、自弹自唱发展为多人演唱,有单人说书、多人说书、走场说书、情景说书,说书剧等。

单人说书:一个人弹奏并完成所有说书内容。

多人说书:两人或以上的组合说书,一般的是一两个人拿四页瓦,其余的为伴奏乐器,两人分唱、对唱或合唱与伴奏人员呼应。

走场说书:多人表演,乐器有站立伴奏、坐下伴奏,一个人或多个人拿四页瓦说唱。

情景说书:要专门创作剧本,还要作曲,演员和演奏员可承担多种角色演唱,展现情景画面。

说书剧:首先要创作剧本,要有人物、故事情景,还要有特定环境、乐队伴奏等。

唱词曲调

陕北说书的曲调激扬粗犷,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九腔是“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腔”“咳咳腔”“十三腔”“迷子腔”“二窝子腔”“佛腔”。十八调是“下盘棋”“妈妈糊涂”“茉莉花”“小放牛”“铺地锦”“叫面更”“寡妇上坟”“鸳鸯扣”“跑东关”“打牙牌”“纱金扇”“放风筝”“游寺”“思凡”“茨山”“姑娘”“光棍哭妻”“小上坟”。此外,还有慢句、快句平调、哭腔、女腔、怒腔、忧腔、对句、武句等区别,以表现不同角色、感情和故事情节。

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演出场所

陕北说书的演出场所一般都较为简陋,田间地头、庭院炕头均可。听众可以是几人、几十人,也可百人以上。

文化特征

陕北说书的“唱”是有音乐的“说”, “说”是没有音乐的“唱”。也可以说, “唱似说,说是唱”,这就是陕北说书独具的特点。

陕北说书有人物的跳出跳入,可归纳为慢平紧快,喜怒哀乐,男女老少,鸡叫狗咬”。说古书的时候也分“生旦净末丑”。它的故事性强,富有戏剧性,可归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道白是骨头,唱就是肉。唱词一般用的都是五字句、十字句,也有不受限制的,语言纯朴,通俗易懂。

艺术流派

陕北说书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是三弦说书派和琵琶说书派。

1

陕北说书以三弦说书最为流行,三弦说书又有双音弦和单音弦之分。它的代表人是韩起祥、张俊功和解明生。其中韩起祥是双音弦派的代表。双音弦即弦定弦为(155),一弦和二弦(也叫子弦和中弦)定音为同一高度,里弦(叫老弦)比子弦和中弦低,关系为五度。弹奏时一、二弦同时拨动,这样得音量大,又有雄浑气势,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下才挑单音。单音弦的代是解明生,单音弦即一根弦定一个音,从里到外分别为(151),定弦与现使用的伴奏乐器三弦定弦相同,只是传统的弹奏不用指甲,多使用自制拨子。

琵琶说书派,因用土制曲项琵琶而得名,又称作琵琶书。过去琵琶谠的艺人较多,而三弦和琵琶大多是自制,后来乐器厂出的三弦质量好而且宜,大家都愿意去买三弦,而不愿意自制琵琶了。而市面上卖的琵琶既贵演奏技巧又复杂,难度大,不易学,学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也没人会弹曲项琵琶了。所以,现在年轻的陕北说书艺人中,很难见到琵琶书的影子。刘绪旺是琵琶说书的代表人物,其特点是硬。主要表现在:第一,他使用的琵琶是硬弦琵琶。琵琶大,琴弦粗。琴弦是用牛皮弓弦,糊耐用。使用的拨子用牛肋骨制成,弹奏出来的声音洪亮、浑厚、穿透力强。第二,唱功硬。他是典型的唱书派,表演时很少用道白,几乎是一唱到底。他的吐字清楚,字字真切,农村听众称之为“钢口硬”。音乐与行腔配合和,音调跟着字调走。第三,书文硬,唱句规范,合辙押韵好。一大本书能事情节、人物刻画几乎全用唱词唱出来。

陕北说书代表性的如以韩起祥、王学师、吴铴忠等为代表的一派,声调沉实,强调唱情,吐字清晰,行腔平稳流畅,衬词用得较少;以石维君、郭兴玉、王进考、党福祥、景通成等为代表的一派,声音浑厚,讲究激情,方言衬词用得较多,曲调旋律跳动活跃,善于表演唱腔多而道白少的书目;而以张俊功、张和平、张光明等为代表的一派,说唱讲究声音明亮,吐字清丽,善于吸收和运用新手法,并且注重以形体和声音模仿书中人物,且因唱腔曲调借鉴了“迷胡”即陕西曲子等的抒情元素,唱来煽情感人,有“迷胡味”,被群众称为“迷花派”。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陕西省延安市传统...
陕北说书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
2024-03-25 16:57:04
中国曲艺艺术《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
2024-03-15 10:38:48
曲艺艺术《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约形...
2024-03-15 09:06:22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赫哲族伊...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
2024-03-13 20:51:37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乌力格尔”...
2024-03-13 17:33:37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特色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中国画家...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 油纸伞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以手工...
艺术 | 江苏扬州传统戏剧《扬...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金陵刻经》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约起源于唐朝。公元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拉萨甲米水磨坊制...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甲米水磨坊约建于公元17世纪,磨坊显现了中国藏族人民...
艺术 | 陕西省汉族戏剧《碗碗...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