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南省常德市传统曲艺《常德丝弦》
阿标
2024-03-25 22:31:21
0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穿插交替的民间表演艺术样式。它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常德丝弦音乐是一种集“说”(白)、“唱”(腔)、“表”(作)为一体的说唱艺术,以“唱”为主,“说”、“表”为辅。因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为伴奏乐器,故称“常德丝弦”。 代表曲目有《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

常德丝弦主要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常德市申报的“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27。

历史沿革

2

渊源背景

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常德丝弦是湖南省优秀曲艺种类湖南丝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来源悠久。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

发展情况

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

清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常德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随着丝弦艺术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间,已有以演唱小曲为业的歌妓。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号问世,常德、澧县等地形成了作坊刻印唱本的一条街,所刻唱本有《孟江女寻夫》等曲目及一些小调曲牌,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和京剧的传入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时丝弦演唱活动由城市向农村辐射。为适应长时间演出的需要,丝弦艺人把眼光投向戏曲,他们移植剧目,并借鉴戏曲板腔体的创腔手法,形成了常德丝弦"老路",轻松地演唱起长篇故事。丝弦名家徐梅清等人又把从四川传来的曲调加以改造,仿效"老路"另创"川路"新腔,使丝弦音乐的板腔体更为完善,并风行于沅澧。

建国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许多文艺工作者和丝弦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编了与时代相符合的新曲目。在音乐改革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大胆的冲破了曲牌体和板腔体不能在同一剧目中出现的规定,确立了两者相综合的体制,增强了常德丝弦的音乐功能。

20世纪60年代到“文革”前。在这一时期,常德丝弦的演唱与创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并拟定了“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的原则,推动了丝弦艺术的发展。

1976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丝弦艺术表演活动很频繁,创编的曲目增多而且质量较高,它汲取了时代的音调,照顾观众的审美需求,具有时代气息而且风格多变。同时,对于常德丝弦的音乐研究开始起步,并有论文发表在全国刊物上,使得常德丝弦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不少人进入丝弦团体学习演唱常德丝弦,常德丝弦已经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而是一个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甚至喜爱的曲艺艺术。

传承保护

1

流传现状

常德丝弦独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其自成一格的音乐风格和唱腔及表演形式,极具保护价值。但因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有100多首曲调已失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已处于凋蔽、濒危状况。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丝弦的价值、传承现状等受到各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各级领导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常德丝弦纷纷献计献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主要保护措施有:

(1)建立常德丝弦保护与振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民间,普查、收集、整理常德丝弦资料。

(2)出台地方法律文书《关于保护与振兴常德丝弦的决定》,组织成立常德丝弦基金会。

(3)政府部门对于常德丝弦音乐创作、剧本创作、编导、演出、理论研究以及在挖掘、整理方面有突出贡献和业绩的工作人员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表彰。

(4)常德市各大学校都开设有相应层次的常德丝弦传承班,配备相应的教材。

(5)组建常德丝弦艺术团、武陵区少儿艺术团、常德市汉剧院歌舞团丝弦表演队等团体;政府部门每两年举办一次常德丝弦艺术节,积极借助多媒体平台传播、宣传常德丝弦理论知识、演出场景,设立专门的展示中心和网站,积极扶持各个团体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活动。

传承人物

朱晓玲,女,汉族,1969年生,湖南常德人。常德市丝弦艺术团副团长,二级演员。1985年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常德花鼓表演班,师承杨建娥。其台风严谨、嗓音甜美、表演细腻、字正腔圆,善于刻画人物,曾多次获国家文化部、省部级奖励。代表作品有:《未办完的生日宴》《特别党委会》《关新郎》《旋转的钞票》等。2017年8月10日,朱晓玲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谌晓辉,女,汉族,1954年生,湖南常德人。1971年起拜常德丝弦老艺人戴望本为师,唱功扎实,嗓音甜美,吐字清晰。近年来在全国、省、市的曲艺比赛中多次获奖。其编导的儿童丝弦《月亮巴巴》获全国电视艺术大奖赛银奖;《悄悄话》获湖南省第一届少儿艺术调演金奖;《街街走》获湖南省艺术节调演创作金奖、表演银奖。2017年8月10日,谌晓辉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常德市申报的“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德市文化馆获得“常德丝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德丝弦项目保护单位常德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南省常德市传统...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是一种以唱为主...
2024-03-25 22:31:21
中国曲艺艺术《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是一种以唱为主...
2024-03-15 12:18:23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主要流行于湖南...
2024-03-13 15:37:1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