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永安传统戏剧《永安大腔戏》
阿标
2024-03-21 17:58:21
0

1

永安大腔戏,福建省永安市传统地方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大腔戏传播到大田、尤溪、沙县等地。永安大腔戏的声腔字多腔少,粗犷高亢,朴素平直。

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编号Ⅳ-10。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村镇建设规划站获得永安大腔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8b13632762d0f7035e58a1dff29b32382797c5b6

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

在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分两路传入福建:一路由赣东经闽北传入尤溪县的乾美村;一路由赣南的石城经闽西北传入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流传至今。据青水畲族乡《熊氏族谱》的记载:“太祖江西石壁掘花开枝蒙来邵武府建宁县地名早溪开来。”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团现已61岁的老艺人熊德钦介绍,明代中叶,熊氏家族后裔熊十三公带着五子(熊明荣、熊明惠、熊明福、熊明华、)一婿(邢姓)由江西省石城县沿途游猎至福建永安青水乡丰田村。

熊十三公的长子熊明荣,自幼爱好戏曲,学了不少民间杂调和弋阳戏剧声腔。迁徙至永安青水后,他每年必回石城县祭祖。当时的江西石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盛发展,其中戏剧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江西《石城县志》的记载,江西石城逢年过节,新年、祭祀、赛神、修普等节日活动必请戏班演戏。熊明荣在石城县祭祖期间观看了各种戏剧的演出,并跟着师傅学了些南戏,回到丰田村后,平时闲聊或逢年过节时候,他便邀族人哼唱,或自娱自乐,或在村头、祠庙搭台演出,后组成戏班到邻近的小山村表演,以娱己娱人,亦可稍谋升斗。

丰田村古称大平洋,地处海拔1000多米高的偏远山区,至今仍是盘山路,交通闭塞,外面的戏班很难到达,为迎神赛会祭祖祈福,熊明荣便把在石城县学来的弋阳腔的戏剧声腔与当地的山歌、民谣、小调、道士音乐等相结合,并糅合进当地的木偶戏和道教舞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腔戏。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丰田村的大腔戏平时除自娱自乐外,还常在村里的迎神赛会、祭祖和节庆活动中演出。清代成丰以后,由于小腔戏在闽西北地区流行,大腔戏开始走向衰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不少大腔戏班先后解体,留存下来的戏班活动范围逐新缩小。丰田村地处高山密林之间,交通闭塞,故大腔戏这明代形成的古老剧种得以保存至今,五百多年来未曾中断。大腔戏的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美形式等都赋于明代戏剧的珍贵遗存,是中国戏曲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第一手重要材料。

传承现状

如今丰田村大腔戏剧团成员不足20人,演出范围仅限于本村和本乡。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丰田当地群众对大腔戏的兴趣逐年递减,大腔戏的业余演出活动越来越少,艺人的年龄也趋于老化,而山区生活的贫困又使急于改变经济状况的年轻一代无暇去学习继承这一古老剧种。演出市场的萎缩和后继乏人的容境使得永安大腔戏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邢承榜,男,1954年生,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人。2006年5月,永安大腔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IV-10。2008年2月,邢承榜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永安市申报。

熊德钦,男,1953年生,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人。2006年5月, 永安大腔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IV-10。2008年2月,熊德钦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永安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08年, 青水畲族乡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为永安市唯一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青水畲族乡,一直以来都把弘扬和发展民俗文化,作为丰富文明村镇创建内涵,为村民增收的重要内容。如青水乡政府将永安大腔戏的保护发展纳入青水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成立青水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以青水乡政府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财政、文化、教育、宗教、旅游、村建、规划等有笑部门负责人组成。设立办公室,委派专人负责。将大腔戏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经费纳人青水乡财政预算,并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设立财政专户。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永安大腔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退役军人服务站”牌子)。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地方传统戏...
歌仔戏,闽南地区一般称为芗剧,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地方传统...
2024-03-23 18:50:17
非遗 | 福建地区传统戏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
2024-03-23 16:18:05
中国传统艺术戏剧《寿宁北路...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13:16
非遗 | 福建寿宁传统戏剧...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03:00
非遗 | 福建福州传统戏剧...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
2024-03-23 15:59:23
非遗 | 福建地方传统戏剧...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他...
2024-03-23 14:49:3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