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贵州省黎平传统戏剧《侗戏》
阿标
2024-03-25 15:27:53
0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侗戏全部用侗语对白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紧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侗戏由于植根于侗乡,具有浓郁的侗族特色,而且声情并茂,歌舞结合,很能引起侗族观众的共鸣。

2006年5月20日,侗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83。

历史渊源

2

起源

侗戏的出现,是以吴文彩先生(1792—1845)根据汉族传持《殊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风姣》和根据汉族传书《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标志的。这一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是侗戏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侗戏剧目,不论剧本、表演、唱腔、服装、道具、舞美都是极为简单粗糙的;虽说它还处于戏剧“胚胎性”时期,但却是一个新剧种所必须经历的——即模仿、学习、借鉴的过程。

发展

侗戏发展传播阶段(1838—1911)。发展传播阶段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时间是1838至1855年;第二时期的时间是1855至1911年。

第一时期(1838—1855)是以张鸿干的《金汉列美》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由吴文彩先生在侗戏萌芽阶段开辟了侗戏创作根据汉族传奇性故事改编的先例,各地许多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歌师戏师们,都去学习借鉴吴文彩先生的创作方法,创作改编了相当数量的以汉族传奇性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侗戏。如《毛宏玉英》《刘世第》《刘高》《山伯英台》《陈胜吴广》《陈世美》等,但这批剧目,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惊人的突破,路子又是沿着吴文彩先生《李》《梅》两剧进行,所以说,它们的出现只是起着传播侗戏这门新的艺术品种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段,侗戏戏师张鸿干(约1719—1839)创造性地根据侗族民间叙事歌,成功地编出了侗戏《金汉列美》,成了侗戏历史上第一位用侗族民问叙事歌,创作改编侗戏的民间戏师。《金》剧是侗戏历史上第一部以反映侗族人民生活为主的侗戏脚本。它的出现,当然地标志着侗戏经过了十年的萌芽阶段,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传播阶段。“《金汉列美》的产生(大约在1838至1839年间)标志着侗戏从萌芽时期向繁荣时期过渡的开始,它使侗戏完成了只讲汉族传奇故事的历史,从而使侗戏进入了以揭示侗族人民生活故事化为主体的历史时期。”

第二时期(1855—1911)是以《金汉列美》的出现,使得一些卓有见识的戏师意识到它的价值和影响,也开始了学习借用民间叙事歌来创作改编侗戏。虽然这些戏师的这种意识带有很大的朦胧性,没有找准《金》剧在侗戏创作的历史上的创新与突破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随《金汉列美》出现之后,一大批以侗族民间叙事歌为创作蓝本的侗戏剧目产生了,如《三郎五妹》《芝年流美》《甫桃》《花赛》《郎花》《郎俊》等。这批剧目的出现,说明侗戏的发展传播这时已经达到空前盛况,为随之而来的繁荣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侗戏开始了历史性的进步——侗戏戏师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领域,完成了单纯借鉴学习的历史,使侗戏进入了具有个性特征的阶段。

繁荣

繁荣高潮阶段(1911—1960)。侗戏繁荣高潮阶段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1年至1917年间,以侗戏《珠郎娘美》的出现为标志;第二个时期是1955年至1966年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郎娘美》的创作进一步完善成功,成为侗戏的代表剧目。

侗戏困惑阶段(1964—1979)。这时期的侗戏作品,由于阶级意识的不断强化,极端的阶级观念不断发展,侗戏成了服从政治的工具。

侗戏新时期(又称侗戏的革新探索阶段),以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侗戏开始了新的艰难的探索,出现了新的高潮和繁荣。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侗族戏剧是以侗族居住地区的农耕稻作经济为基础,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侗族现存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戏中既能见到侗族音乐和侗族习俗的因素,也能见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多元一体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侗戏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与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和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民族及其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戏剧史中,侗戏已载入史册,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戏曲中实属罕见。它绽放在中华戏剧艺术之宫里,其独立存在的艺术品格是不可替代的。抢救、保护、发掘侗戏不仅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而且对世界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实用价值

侗戏为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侗族人民需要侗戏,传统侗戏只要革新,使之实现转型,它就会焕发艺术青春。抢救发掘侗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历史已经过去,而今处于消亡的边缘,成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题材来源狭隘和使用语言单一的问题。 

传承人物

张启高,男,侗族,1962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

吴胜章,男,侗族,1948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

保护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侗戏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贵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对黎平县的侗溅戏师进行了普查和认证,为其颁发了证书,鼓励他们带徒传艺。2006年,侗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侗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贵州省安顺传统戏...
安顺地戏流行于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
2024-03-25 15:52:53
非遗 | 贵州省地区传统戏...
彝族撮泰吉(彝文译音,意为“变人戏”,又名“撮衬姐”、“撮寸几”、...
2024-03-25 15:33:44
非遗 | 贵州省册亨传统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
2024-03-25 15:30:46
非遗 | 贵州省黎平传统戏...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
2024-03-25 15:27:53
非遗 | 贵州省云南省传统...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2024-03-25 15:08:5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