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侗戏全部用侗语对白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紧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侗戏由于植根于侗乡,具有浓郁的侗族特色,而且声情并茂,歌舞结合,很能引起侗族观众的共鸣。
2006年5月20日,侗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83。
起源
侗戏的出现,是以吴文彩先生(1792—1845)根据汉族传持《殊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风姣》和根据汉族传书《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标志的。这一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是侗戏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侗戏剧目,不论剧本、表演、唱腔、服装、道具、舞美都是极为简单粗糙的;虽说它还处于戏剧“胚胎性”时期,但却是一个新剧种所必须经历的——即模仿、学习、借鉴的过程。
发展
侗戏发展传播阶段(1838—1911)。发展传播阶段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时间是1838至1855年;第二时期的时间是1855至1911年。
第一时期(1838—1855)是以张鸿干的《金汉列美》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由吴文彩先生在侗戏萌芽阶段开辟了侗戏创作根据汉族传奇性故事改编的先例,各地许多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歌师戏师们,都去学习借鉴吴文彩先生的创作方法,创作改编了相当数量的以汉族传奇性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侗戏。如《毛宏玉英》《刘世第》《刘高》《山伯英台》《陈胜吴广》《陈世美》等,但这批剧目,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惊人的突破,路子又是沿着吴文彩先生《李》《梅》两剧进行,所以说,它们的出现只是起着传播侗戏这门新的艺术品种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段,侗戏戏师张鸿干(约1719—1839)创造性地根据侗族民间叙事歌,成功地编出了侗戏《金汉列美》,成了侗戏历史上第一位用侗族民问叙事歌,创作改编侗戏的民间戏师。《金》剧是侗戏历史上第一部以反映侗族人民生活为主的侗戏脚本。它的出现,当然地标志着侗戏经过了十年的萌芽阶段,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传播阶段。“《金汉列美》的产生(大约在1838至1839年间)标志着侗戏从萌芽时期向繁荣时期过渡的开始,它使侗戏完成了只讲汉族传奇故事的历史,从而使侗戏进入了以揭示侗族人民生活故事化为主体的历史时期。”
第二时期(1855—1911)是以《金汉列美》的出现,使得一些卓有见识的戏师意识到它的价值和影响,也开始了学习借用民间叙事歌来创作改编侗戏。虽然这些戏师的这种意识带有很大的朦胧性,没有找准《金》剧在侗戏创作的历史上的创新与突破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随《金汉列美》出现之后,一大批以侗族民间叙事歌为创作蓝本的侗戏剧目产生了,如《三郎五妹》《芝年流美》《甫桃》《花赛》《郎花》《郎俊》等。这批剧目的出现,说明侗戏的发展传播这时已经达到空前盛况,为随之而来的繁荣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侗戏开始了历史性的进步——侗戏戏师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领域,完成了单纯借鉴学习的历史,使侗戏进入了具有个性特征的阶段。
繁荣
繁荣高潮阶段(1911—1960)。侗戏繁荣高潮阶段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1年至1917年间,以侗戏《珠郎娘美》的出现为标志;第二个时期是1955年至1966年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郎娘美》的创作进一步完善成功,成为侗戏的代表剧目。
侗戏困惑阶段(1964—1979)。这时期的侗戏作品,由于阶级意识的不断强化,极端的阶级观念不断发展,侗戏成了服从政治的工具。
侗戏新时期(又称侗戏的革新探索阶段),以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侗戏开始了新的艰难的探索,出现了新的高潮和繁荣。
传承价值
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侗族戏剧是以侗族居住地区的农耕稻作经济为基础,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侗族现存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戏中既能见到侗族音乐和侗族习俗的因素,也能见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多元一体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侗戏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与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和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民族及其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戏剧史中,侗戏已载入史册,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戏曲中实属罕见。它绽放在中华戏剧艺术之宫里,其独立存在的艺术品格是不可替代的。抢救、保护、发掘侗戏不仅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而且对世界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实用价值
侗戏为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侗族人民需要侗戏,传统侗戏只要革新,使之实现转型,它就会焕发艺术青春。抢救发掘侗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历史已经过去,而今处于消亡的边缘,成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题材来源狭隘和使用语言单一的问题。
传承人物
张启高,男,侗族,1962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
吴胜章,男,侗族,1948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
保护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侗戏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贵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对黎平县的侗溅戏师进行了普查和认证,为其颁发了证书,鼓励他们带徒传艺。2006年,侗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侗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非遗 | 广西传统戏剧《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