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东省曲艺《山东大鼓》
阿标
2024-03-25 16:20:04
0

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

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和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山东大鼓过去曲调缠绵婉转,解放后按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已有所改革。传统曲目有《黑驴段》、《拎娃娃》等。

2006年5月20日,山东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4。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1

渊源背景

山东大鼓发源于鲁北、冀南一带的农村,为中国北方最早的鼓曲形式,原名“犁铧大鼓”,因其最初用耕地的犁铧碎片伴奏而得名。刘鹗《老残游记》加以美化,据其谐音改称为“梨花大鼓”,从业艺人叫做“唱梨花片的”。1920年前后,梨花大鼓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因其“所唱皆山东土调”、“唱者皆山东产”而通称为“山东大鼓”。

发展情况

山东大鼓产生的时间约在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开始独立门户,距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清代中叶,山东大鼓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民间说书艺术形式,艺人队伍明显扩大,艺术表现手段日趋完备。嘉庆年间发展出五大分支,唱腔上形成了“北口老牛大摔缰调”、 “南口梨花调”、“小北口”三大派别,出现了《响马传》、《刘公案》等大量中篇书目和许多段儿书。清同光年间,山东大鼓有了重大发展,南口梨花调开始出现女演员,并进入城市演出。继郭大妮、黄大妮之后,有“红装柳敬亭”之誉的王小玉姐妹(白妞、黑妞)于光绪十年(1884年)济南演唱,引起轰动。为残游记·明湖湖边美人中用优美传神的文辞,生动描绘了白妞王小玉出神入化的演唱情形。王小玉姐妹为山东大鼓真正立足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清末,山东大鼓大兴,不仅遍及全省,还占据了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京津、东北等地书场。出现了许多山东大鼓班社和数十位著名艺人,如“盖山东”董连芝、 “白菜心”杜婉君、 “响三省”郭彩云、“鼓界皇后”鹿巧玲以及谢、李、孙、赵“四大玉”等名家。

山东大鼓的衰微,约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这是因为随着清朝封建官吏、仕绅文人的渐趋没落,山东大鼓也就失掉了它的主要听众。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主思潮空前活跃。而山东大鼓因其曲调迁回缓慢,结构过于严谨、呆板,不能即兴说唱大书与迅速充实新书目,就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和吸引听众。于是,它不可避免地要被新兴的唱白自由、便于“蹚口”说书的西河大鼓与河南坠子所取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

保护措施

中国推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经济上,给与财政支持。在政策上,倡导地域文化进校园,发展特色教育,在教育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重视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2010年至2012年,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先后与艺术单位合作,通过大鼓进高校,研究所与剧团相结合等多种途径,确立了济南市曲艺团、济南艺校、山东管理学院等机构成为山东大鼓的传承基地,通过人才培养和演出实践,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探索研究相应的传承模式和途径。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左玉华,女,回族,1947年生,山东济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1959年进入山东省曲艺团,师从山东大鼓艺人谢大玉,主工梨花大鼓,1978年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曲艺科任教,1981年调入山东省艺术馆曲艺科从事曲艺辅导和创作,期间为振兴梨花大鼓四方呼吁,相继发表了《梨花风骨》《愿祈梨花再度开》《山东大鼓兴衰评述》等文章,现为山东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左玉华继承了谢大玉激扬奔放的演唱特点,其行腔委婉,口齿伶俐,表演刚柔并济、雍容大方。代表作品有:《草船借箭》《鸿雁捎书》等。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
2024-03-25 23:29:34
非遗 | 山东省传统曲艺《...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
2024-03-25 17:19:37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
2024-03-25 16:48:36
非遗 | 山东省曲艺《山东...
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
2024-03-25 16:20:04
曲艺艺术《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清末进入济...
2024-03-15 09:14:08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清末进入济...
2024-03-13 22:02:5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